2017-10-24

貳零壹柒年拾月,腳架 (2017-10-24)

沒有開箱圖。忽然下了決心先買「一般用」腳架,不含雲台,用現有的。意中是帶著給 135 或者 645 用。目標是 Slik SC 703DX[1],看來是 S 社產品的中高級款,但是偏沉重。和 Linhof 的狀況類似,大隻、重量較大、不能反折反而定價不高不低。另一可能是瑕疵品、倒店存貨吧,是比較便宜的標價。總之若買來沒大問題,依規格 645 綽綽有餘[2]

Slik 700 系是三節新的「Pro 700 DX」取消舊款的腳墊/腳釘旋套,而改以膠墊腳,搭雲台約 150 鎂,勉強不算太低價的水準。拍賣買的是舊款,[3] 可以直接旋套切換腳墊/腳釘,和 Linhof 003414 一樣。此外則是看中三節、工作高度(不升中柱 149.5 公分)。

含運費貨到付款,收到 Tristar 外盒裝,打開來裡頭還真的是 Tristar(彩视达),型號為 QTAH 32352。有向賣家抗議過,不過後來還是接受其誠意,部份退款作為道歉。這 Tristar 是三節鋁腳,高度很夠,管徑很夠,以原本訂的 SC 703 為三號腳(管徑約 ø 32 mm),這 Tristar 目視就有了,說不定還更粗。大膽試裝過 TV45G 用的三維雲台、單軌和前後板,穩穩的,而且太…高,不升中柱就有 162 公分。以身高一米七許,腳架全開就到下巴,加上雲台到眼平,架上相機,非踩凳子不可了!這腳架且比 Linhof 003414 還大、還高,但是在需要的時候(草地、泥土地面等等),腳墊得稍費工夫旋下來,一個一個換成腳釘。其實在我這類腳架人而言,這點功夫實在不算什麼。

提過實際試裝 TV45G,還挺穩固。真要挑缺點嘛,板扣是挺好扣,但機件有點鬆鬆的,要注意有時拿扳手鎖緊吧,上頭鑲了好多六角螺絲。腳架有背袋,質感稍欠,但設計得背起來挺舒服。

是說好一陣子以來有心要敗一隻鋁五號腳,這隻只是 compromis,但現在看倒是可以省下來了。


週末在大廟前殺底片,可以以 135 SLR (Pentax KM)比比,腳架實在很大隻,操作起來相當穩靠。全開高度足夠也是實用條件之一,長短腳適應地形之外,還有一定眼平高度。


---------------
[1] 參 Slik USA,SLIK Pro 700DX [LINK]。
[2] M645 1000S + 2.8/80 或者 2.8/110 而已。或是 135 相機,著眼在一些室內低光源處長時間曝光需要穩固的支撐。
[3] SLIK:SC 703 DX 脚(旧製品) [LINK] 。

2017-10-22

貳零壹柒年肆月,雕塑 (2017-10-22)

2017年4月,新竹兆豐商銀前雕塑。 動機是遠觀顯眼的鋼架玻璃帷幕體、坐落在建物前方街角的雕塑。雕塑的形意頗有上昇動感,誠然直接仰拍有延伸天際的 convergence,但無法使幾何線條方整,也跟著輳合去也。

人行道上,在雕塑品基座前一米餘,為 framing 理由,相機自初始軸線 tilt-back(上仰),焦平面即 tilt-forward 補償。前板另 tilt-back。Ilford FP4+,Super-Angulon 8/90,使用橘色濾鏡(Cokin P002)。

20171009-01 _IlfordFP4_04_export

事後看來,目前的雕塑體上部一隻垂手是湮滅了,若再稍往上引(補償角度得更大!)切雕塑基座應該會更完整。

請光影沖、掃,顯影劑為 ds-10x。

2017-10-07

台灣博物館總督府鐵道部正門作業 (2017-10-07)

國慶日順便放星期一,為連續假日。週六先跑了趟。最近技術相機的實作,去過知名景點也是知名建築物東海大學教堂。[1] 事實上,今天用掉的是裝同一夾內的另一張 FP4+ 膠片。

原來是九月三十日台北植物園的標本館(腊葉館)整修完成開放,中秋節放假就想去看看,但當日偷懶拖太晚無法成行。印象位在布政使司衙門旁該建物規矩樸實,新聞載圖看整修後模樣並無違和感,便設定為第一個點,其次是溫室、其他可能的項目,然後定要到車站附近的鐵道部觀察。

不說無甚靈感,現場縱深有限,90 mm 廣角鏡太廣,[2] 210 mm 又不好使。上午雨天,緩驟交替引起犯賤一日全泡湯的悲情。園區再走走,確定無可留戀,輾轉往北門去。北門一帶還有許多遺跡,算是順道文化行旅、台北探索拼圖再一塊。到整修工程中的鐵道部,正面無圍籬,但還沒開放。

雨中先做了粗略嘗試,依所要的(visualization)掌握相機位置,大概需要的 swing 量。但一度雨勢太大,避去地下街。直到午後再到現場,時已放晴,陽光刺眼,只是地磚仍溼。

這個正面做得很辛苦,花去近兩個小時。目標非平面,類似東海大學教堂,攝影難度更高。問題主要發生在兩個側樓會顧此失彼地斜突,必須找到可以妥協的 swing 面與量以使建築體呈現在毛玻璃上合乎尺度以及工整。腳架所在的地盤,利用 clinometer app 量至目標階前有著約 2 度的落差。是故站在當地,就人眼仔細瞧都會感覺「變形」。當然這類墊高很常見,本身並不麻煩;最大的問題是兩個側樓分置於弧形的正面兩邊,投影非常容易有嚴重的失真。一般平整的立面很簡單,但曲面、弧面,尤其這又擺了一對方柱體,果是個 hard case。走東海教堂的經驗方向,試非對稱 swing 量:

R 10, F 15,分別酌減,或到 10度以內。最後的量大致以眼睛觀察到的幾何表現定案,前後板的角度相信是有不同,但是沒有刻度,無從精確讀得。用 tilt 前板(tilt for near)和「focus for far」交替逼近良好的準焦結果,但目標左側(略掉的側翼小部)可能仍會比較差。總之是妥協、再妥協,以小光圈執行曝光。

20171007_205431_edit

類似的建築不在少數,或者未來處理曲面會因為今前的經驗更快找到解方。

平面直線距離二十公尺有餘,Super-Angulon 8/90 加  Cokin P001(2/3X) 濾鏡。點測光由 (9) ~ ~15,蘿蔔坑對得剛好。目標大概是 ~f/8、80th(f/32(3), 4th)。最後由多雲天的時時變化,f/32+,曝光加多一點為 2nd。實質上是 -0.5 +1.0,多半格左右。

P.s. 竟然沒想到利用手上的分度器去紀錄 swing,這點在 hard cases 尤其重要。


---------------
[1] 〈東海大學路思義堂作業一張流 (2017-09-23)〉,YOSEF [LINK]。
[2] 有不少情況,靠得近了就看不見建物上方,離稍遠又因量體不足難以成案(元素取捨問題)。如有足夠縱深不妨考慮在一定距離外使用標準鏡。

2017-09-24

東海大學路思義堂作業一張流 (2017-09-23)

周六大清早背著裝備往台中去, 目的是建築攝影的國內必修學分(?),路思義堂。[1] 從玉門路車站走第二教學區門口,經過「新」美術系和音樂系館,看過乳牛、乳品小棧買一罐東海鮮乳補充水份。即使對校區不熟,要找到目的地也不算困難。對東海不是完全陌生,但方位是沒做功課,準沒概念的,只靠兒時印象和自以為是硬闖。

其實周五晚還為了早早起,忙著睡覺沒準備,甚至忘了考慮到上週六曾打掉兩張,已經剩下最後一個夾子,保險得裝片子。裝起來發現 2016 上半年來的這盒 FP4-plus 終於空了,懷疑到底是有足 25 張,或是自己一直以為是 25 張裝?是不是有出包,遺落在包裝裡,浪費了。帶兩夾、四張軟片和 Nikon F80s/ Sigma 21-35 出行。

日本人建的台中車站在作為爭議新站的偏旁暫時入口後,這才注意到它實在威武堂皇。不知道何時能做個鐵道紀念館的寫真。玉門路站下車,市公車十公里電子票證免費,不扣錢。

總之,走到教堂附近,繞了兩匝,已經很累了。上午情境不錯,遊客不少,還可行—是相對下午的經驗來說。在很芭樂的角度腳架、相機架起來先。

A post shared by Yosef Ho (@yhonewski) on

早已有幾個攝影方案,排除芭樂案,即是需要下苦工的觀點精鍊。花了不少功夫一步步逼近,又有技術問題。一直不知怎麼排除 standard 壓不到底(↓ tilt to 45°)的狀況,先拉開前後板整理,也往往無濟於事;再者,不是一昧大角度就能達到清晰無誤—尤其對象又是個巧妙的曲面,加入 swing。修正之後,前後板↓ tilt 35°(後板做 base-tilt correction),不對稱的 swing (前後分別為 5°/ 10°)達標,後者是處理此建築曲牆面最妙的地方。

調整過程中,廣角皮腔的卡位問題忽然有解,事後還搞不清楚是怎麼扯出來的。另外此次由於移軸量大,出現單軌跑進取景中,向前移動機組重新夾上排除狀況。


午間未食,幾乎出門自討苦吃的日子中午時都累到不會覺得餓,幸好校園內飲水取得無虞。經過休息午後再試,芭樂案。不過光線並不理想,遊人也多,在沒有進一步成果的預期下收拾了離開,搭車回市內。觀察了彰銀總行、隨意到州廳前走走、看對面華麗但矯飾的市役所。都不是理想的題材,或是缺乏觀察縱深(忙碌的大馬路),或是還沒有激發靈感。



這麼跑大老遠,操勞整天只拍個照,一張照。自己也覺得有些不值呢!


---------------
[1] 漢寶德評論,見 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路思義教堂 「建築藝術」一節,以及註釋 [4]。

2017-09-05

基隆奠濟宮 (2017-09-05)

六月。陰轉雨。基隆廟口之廟—奠濟宮(部份)。看見中門格局。

20170822-01 KodakProImg100 31_scl
Kodak ProImage Lab C-41 process && scan

Jupiter-12,手持。

2017-08-31

J-12 on ProImage 媽祖廟戲臺、雙門 (2017-08-31)

四月下旬,晨間多雲。Jupiter-12 2.8/35 手持。

當是攝影前幾日,媽祖生,廟前搭了棚子。在天棚底下既遮了直接天光,又入鏡不至於都是 overcast 漫天幾無層次的灰白。還有棚邊掛的紅幛,是地方習俗的一部份,並不因為塑膠布搭的棚子,此攝影動機淪落為無聊當有趣。

20170822-01 KodakProImg100 20_scl

嚴格審視之,所在位置並不很 rigid,但已經夠表達四平八穩的傾向。

Kodak ProImage 100, lab C-41 process && scan.

2017-08-25

四月天郊遊

四月初,已熱。

到造橋去走路。過鐵路去探索「鶴仔作巢」一干路線,只走半調子,勢單力薄時間有限。淺山裡紮實繞了好些路,花去半天。往程時攝。

20170822-01 KodakProImg100 07_scl

Kodak ProImage, lab C-41 process && scan.

三坑好美風景 (2017-08-25)

7月上旬的三坑行。自老街走往生態公園半途一處開闊,驚呼

c’est beau...

隱約可見水庫大壩,遠近稻田垂穗金黃艷綠,正是午時,多雲日炎炎好色彩。兩塊田地之間蜿延水道卵石,斜跨半幅。樹下一臺自行車,一人有些警覺地。不知道是當地農民,還是乘涼騎士。總之只佔了很小部份。

20170822-01 KodakProImg100 35_scl

50 mm
Kodak ProImage, lab C-41 process && scan.

當天當地還有一、二幅在當下仍進行中的 Ektar 100 卷首,等結果還需些時候。

2017-08-06

橫山流汗疲累行,茶亭古道福德祠 (2017-08-05)

週末決定去橫山走路,往大山背,但沒有要去「大山背人文生態館」。目的是去走當地的古道。背著四物機,沒帶 135 機,在於想得比較多就會只想搞得盛大,衝擊力低的副本顯得多餘(儘管在主要計劃泡湯時,備案可能起到重要性)。若需要大概紀錄,用手機即可。

橫山車站在縣道旁,月台之外還連結著一個露天集結點,整個構體狹長延伸,至紅綠燈路口(站前街)有便利商店可利用。走入公道旁聚落,比較寧靜的舊聚落風情,單純到這邊走走也好。在作家劉克襄文章中[1] 云「一個美麗的小世界,在此站牌後豐富地開展。過了馬路,橫山村的美麗和幽靜,豈是三言二語可盡述」。其言不假。或許對於尋求刻板「觀光區」的人們,這決不會是出行選擇,不方便、太安靜、無喧囂,缺少小吃飯館。

轉車過程也曾由於負重和預期習以為常又漫長的鄉間風景感覺疲憊,在尚未踏上征途時。其實不然,一邊田野蓋起福德祠,形制和平常不同有著高高的脊尾,配色也不尋常,看似荒草間這時開著零落百合。

路的確是尋常的鄉間風景,偶而還有來往竹東的公車。從山腳開始爬坡,上山腰埋頭走著。一路擦汗,帕巾早溼透。半路經過有處三岔口,即竹34、竹35-1分開處。走竹35-1不算很陡的爬山路,上午看過不少衝山車手,看來是熱門路線。途經橫山鄉免費公車候車亭(萬瑞賽車場),還算光鮮亮麗,還貼著時刻,只是時候錯過了。幾個大之字彎,萬瑞遊樂園入口以上更行一匝,路旁(竹 35-1)明顯可望見「茶亭」,以及古道口福德祠。這邊其實是上方,自低線竹34旁以來的終點。自茶亭可達樂善堂。

在茶亭卸下負重,打開腳架、裝設器材,拍攝福德祠。一會兒有人來拜拜,告我那免費公車早不開,午間山區可能下雨,且多注意。解決攝影問題,曝光一張 FP4+後,沒有足夠的動機變化,未能帶到第二張。時已過午,收拾起來往下走茶亭古道,也許小溪、古橋實地拜訪,會是另一個很好的題材。[2]

可惜路況不理想,中有半倒木,以及中段處林木叢生完全阻礙。回頭可辛苦了,陡坡雖非奇絕,但以我的負重和體力狀況,境地著實困乏。費力回到茶亭休息,稍回復體力後即原路下山。在候車亭稍等,果然無車可搭。

A post shared by Yosef Ho (@yhonewski) on


---------------
[1] 劉克襄:〈別讓大嬸婆傷心〉,獨立評論@天下,2015-06-21 [LINK]。
[2] 新竹橫山.茶亭古道(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369篇),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[n.d.][LINK]。

2017-07-15

台灣好行501路,龍潭三坑—慈湖沒瞻仰老先生;百吉舊隧道—望而生怯總督府步道 (2017-07-08)

週末興匆匆出門,在中壢搭上台灣好行。車程接得緊湊,出火車站後步行往前站的桃客,匆忙買了一日券,比預期的早一班 9:30 的車。501 路往慈湖線,目標三坑老街一遊。

三坑村在省道三乙上,過馬路距站牌不遠,車行至此約四十分,路口往村子裡有一段「剛好」的路,不遠不近。沒幾步路就走岔了,是往「青錢第」古厝。[1] 沿途農村風景美好。菜圃有老茼蒿比人高。

多雲,有點瞇眼的大太陽天。在這邊打了一格 Ektar,Tamron 02B,用 GND4,天地平衡。

20170708_102510-edit
(手機影像,GIMP 編輯)

過了古厝,路彎一彎就是老街核心的老廟口,一段小小的老街和街屋。是很小的聚落。逆著走出老街,街口是洗衫(?)石坪。都不是我的題材總之。外環半周,在老屋層層疊疊補砌的外牆找了個動機,以後結果出來再說。

就沿著村外道路走,以為可以很容易到大溪。結果經過生態公園,下行往河水,看古蹟「大平紅橋」,右手上行小路陡坡,回三坑村裡。到大溪還滿遠的。老河階開出的陡坡路,開闊處又是田野。盡頭(接近省道)又一段陡上,旁邊指向有座星聚堂,據說大清時起造的祖堂。遇到當地人說小聚落裡頭路不通,須回原線如何如何云云。上坡不幾步果真有一土地祠,尋其左面(原路之右岔),民宅牆上有掛路標往三坑老街。出口在老街頭。

走回台三乙線搭車,至大溪轉轉,午餐。再搭車往慈湖郊遊。小蔣停靈站公共設施齊全,附近有「大九芎古道」指示,原本有意從慈湖走下來。終點站慈湖,實在是由於土包子沒到訪過,花了點時間走進園區,差沒謁靈。後慈湖須預約登記,沒登記又到得晚些了,也沒想多耗功夫。走到主建築群時正逢衛兵交接,交接完後開放入場。門口伸長脖子探探,原來是到院子裡按照規定的方向轉一圈。算到此一遊不留痕跡,離開往主要目標,百吉隧道。

慈湖派出所上行,稍辛苦走些時候才到新舊百吉隧道,其實就在隔壁,一個現行汽車走,一個封閉人行。隧道口意外清涼,走過去,走回來算數。隧道口有「總督府步道」步道頭短短棧道,裏面看來草木蓊鬱,可能需要穿雨靴(怕「它」)和預備開山刀,要以郊山路線而非休閒踏青看待。午後時間不多,加上山區雷聲作響,沒打算這麼走進去。此途可以紆迴走過百吉地區,走到打鐵寮下三層,徒步至大溪。

走半條對面的「百吉林蔭步道」只是林蔭步道,沒什麼特別。由慈湖回大溪再繞繞,再稍等些時候,雨都開始下了,上車到中壢結束一天漫遊。由於午間在三坑的苦行,雙臂已曬傷。


---------------
[1] 〈桃園龍潭.三坑老街.大平紅橋〉,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(0324),2005.12.12 [LINK]。

2017-06-03

關於華人姓名的拉丁化表示 (2017-06-03)

華人的姓加名多有二、三個字,姓或為複姓。在拉丁化的過程中,最大的障礙即次序的表示,又外文呼名愈來愈普遍,宜有人際往來的表示對策。

假設國姓爺鄭成功(Cheng Cheng[-]Gong; Zheng Cheng[-]Gong)取了個洋名作「Poseidon」,可取的表示方式[1] 有:

A 類,所謂美式
Poseidon Cheng Gong Zheng
相應歐美基督教文化,第一個名為 given name,使別人很容易採取 Poseidon... 為對方的「名」;但 Poseidon 其實不是 given name。

B 類,所謂「華洋調和式」(多見於東南亞華人)
Poseidon Zheng Cheng Gong

C 類,便宜加註式
Zheng[,]Cheng[-]Gong (Poseidon)

就西洋文(但即舉匈牙利人為例外[2] [3])姓名的表示方式「名—姓」,A 類可以很明白交代何為名,何為姓,且別人能很容易地採取首字(當作 given name)作為呼名;就 B 類而言,似乎照顧到東西方各自的傳統,然僅對於文化內/規則社群中有效,並不能跨文化直接傳達該姓名內蘊的規則,需要額外的成本,藉助另外的解釋,才不至於誤認為姓「龔」。

C 類則較無爭議,可能的老爭點在於姓拼音後加逗號,以在勉強標示姓氏之餘,能維持原生的「姓—名」詞序。另一個名的雙字(或者在複姓的情況)之間加 dash,有論者認既為兩個單詞,則有必要加添,但此與西人慣習不服。[4] 此外,名有兩字(或更多)仍有考量是否分寫、是否加 dash;是否合寫(起首大寫)。符合臺灣官方的規定是 Zheng, Cheng-Gong (其實 C 類幾乎可以相等於 A 類);帶入洋名的方式完全是個人自由,或依企業組織規定。


---------------
[1] en.Wikipedia: Middle name LINK].
[2] "Eastern name order", ref. en.Wikipedia: Hungarian names [LINK].
[3] 也有其他例外,如西班牙語系國家的姓名特徵,見維基百科:中間名 [LINK]。
[4] 〈英文名字的寫法〉,GGs Adventure 海外遊子的生活點滴,2008-12-07 [LINK]。西人例如「Jean-Pierre」才有兩字之間加 dash 的情況;若「Georg Wilhelm Friedrich」 則無。

2017-05-30

說夢 2017-05-30

牆上開白色塑鋼框小窗,對角僅約一呎。
望著決定性的窗口,不確定,或是消極地認定根本過不去。
要是頭過身過了,就能保證摔下樓去。
三層樓…會不會嫌矮了點?死不了人的。
肩膀怎麼塞就是塞不下狹窄的窗口,窗口竟不是幾公分厚,像刨進一座山,不見盡頭。
縮回屋裡,腳蹬下地,當沒事離開充滿疑問和誘惑的現場。



在高高數仞之上俯瞰山腰數十個「之字」路彎,接近垂直的綠苔禿壁。
正捧著碗滿滿的老薑雞塊麵線,土雞腿剁塊慢燉,起鍋才入醇辛老酒。
眼皮底下那些人吃力地往上爬,活像殖民者礦山的奴工。扔下手裡鋼湯勺,
誰也沒給打中;鋼勺似慢動作地直直飄下,隱約在大石上碰出石屑,隱約地回聲。
一個不多想,側身栽落下去撞碎碰裂想當然耳,鏗鏘回聲想當然耳。



兩名諮商師,一男,一女。在有如衛城遺蹟的奇異所在中間。茵茵綠草,永夜般的天穹。
兩名諮商師分別到面談位置,男往相對我前方遠處,倒圯大理石牆隔出簡單空間;女往相對後方去,進入「遺蹟」角落一處相對完整的構造體內,有玄關有四壁和樓板,專處理家庭不合諧。
男諮商師我認得,不用多談了;逕往另一方向的諮商室去,進去了,肯定是沒預約,又一個沒打招呼,人家眼神透露出錯愕。小室邊上擺著一個淺水盆,我手沾些涼水,大約是進教堂沾點祝聖過的清水要在前額胸口劃十字的心情,點頭致意(道歉),轉身退步離開。
顯然地我不願意,或沒準備好要談什麼。

在課室,講師已到場。
「同學們,先把桌椅排好」—是前面經過什麼活動吧,成排桌椅往兩邊堆。
我指揮著左右人等,將第一排桌腳對好格線;講桌推到「看來滿意」的位置。
再審視,一排桌子歪扭不齊,總是有人反骨罷。無妨,講課之前逐一就位,整間教室坐定了還怕你作怪?這,不是給自己難看麼?

2017-05-24

2017-05-24

初夏晨。

南風溫煖豐潤在頰面上不住輕撫,融去大片冰封,是五旬節降下的真火;喚起時時盼望,是永恆真愛;化解理智繁結,是無垠智慧。

應無憂慮。

2017-05-21

2017-05-21

〈評懲治走私條例修正案〉,於林山田:《法制論集》,二版。台北市:五南。民 81。頁 151-154 。 原載於 1985-04-14 中國時報。

查現行懲治走私條例,第一條謂「為懲治私運政府管制物品或應稅物品之進口或出口,特制定本條例」;又第二條第一、二項「私運管制物品進口、出口者,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,得併科新臺幣三百萬元以下罰金。前項之未遂犯罰之」。依法文規定,違犯者可處自由刑,受刑事裁判,得併科法定罰金。條例是為刑事法性質。[1]

林教授認為,時「修正草案」擬規定台閩地區與中國私運物品進出口者,適用上引條例第二條,不宜採行,其理由有二:

其一,懲罰走私行為依行為運送的貨物性質,有採用行政制裁或者刑事制裁。行政違反謂「私運非屬管制物品的一般貨物進出口者,只是逃漏關稅的行為」,結果為違反秩序法(行政法規),科處罰鍰;[2][3] 私運管制物品進出口,才屬刑事法「懲治走私條例」的規範對象,可觀察到,其中分別實在繫於私運貨是否屬於「管制物品」。文章究以刑事法科處該等行為事實,已制定之法文及修法擴張走私罪,是否合於刑事法保護重要法益的目的。[4]

從受規範的「管制物品」概念延伸而論,其中當有政策性和受社會價值判斷為具有倫理非難性(可責性)的種類,如毒品、武器等,若排除後者,倫理非難性或較無根據,乃為了政策目的的便利而規定。

其二,該修正草案將私運貨物論處走私罪,在臺灣海峽兩岸人民的事實活動而言幾成箝制,為擾民反商。即有兩岸三地(例如經香港)轉口貿易,則動輒觸法,但實務上難以執行;漁船海上交易易遭查獲入罪,對比之下形成差別執法的情況。(此部份詳該文)

是以民間私運貨物(注意,時擬修正之草案所將概括者,為兩岸民間私運貨物,不問其是否列於政府公告之「管制物品」清單內[5])以刑事法課責尤屬不當,不僅在於刑罰目的與手段難謂相稱。觀察所犯事實當為違反行政法上義務,罪刑之擴張悖於社會期待,亦於法理之中造成法秩序的混淆,就相關行政法所隱涵行政手段和違犯秩序罰足可發生管制效果。


---------------
[1] 〈對刑法的基本認識〉,於林山田:《法制論集》,二版。台北市:五南,民 81。頁 28。「懲治走私條例」是為一部特別刑法(特別法)。前揭出處,頁 29。
[2] 參海關緝私條例,罰則自第 23 至 49-1 條。
[3] 海關緝私條例第 12 條,海關因緝私必要,得詢問嫌疑人、證人及其他關係人。前項詢問,應作成筆錄,其記載事項,準用刑事訴訟法第三十九條至第四十一條之規定,謂關於行政手段之執行,涉及被檢查或涉嫌違反行政法規之人,程序準用刑事訴訟法之規定。
[4] 〈死亡概念與刑法〉,於林山田:《法制論集》,二版。台北市:五南。民 81。頁 55。
[5] 懲治走私條例,第二條第三項下,行政院依本條例第二條第三項下五款事項為公告管制;〈評懲治走私條例修正案〉,於林山田:《法制論集》,民 81。頁 154。

2017-05-20

說夢 (2017-05-20)

我、朋友 A、朋友 B 欲共同出遊,「憑著默契」來到一個類似倉庫的大空間,夢境宣告是「消防局」的車輛資材庫,正當下班時間尾聲,漸無人來去。三人分頭挑選中意的機車,獨我左看、右看,心裡想的是我沒有駕照,也不保證硬上了能駕馭,看得車子憑空愈來愈少,別無選擇,曾一輛車上標示「阿寶的車」[1] 一晃眼車子不見了。

只有我沒挑到車,乾著急,看著朋友 A、朋友 B在旁邊好像不耐煩了,牽了車坐在堆棧上發呆。為了我的無能心裡頓覺悲涼,面向朋友 B 說:

我沒挑到車,不能跟你一起去了。

痛心哭泣。

他也沒答話。

各自分離。

窗外天雨,瞪著模糊的窗外不知他們倆行程如何,是不是半途給雨勢困住了,需要幫忙。



---------------
[1] 醒覺後至紀述此時,已不能確定是否稱為「阿寶」。

2017-05-14

說夢 (2017-05-13)

清晨醒覺前夢見鯉魚,黑金色供食用的那種,代位了家珍貓。但夢裡的鯉魚其實不是作為寵物。夢境隨機地開始,魚抓到,人要宰的時候鯉魚分娩掉出幾條小魚頭尾,都沒救了(這像生態紀錄片的母鯊魚一肚子小孩),拉出來幾隻後,原以為已死的魚忽然扭動起來,從桌檯墜墮地上。我說不如就留他一命。就這麼帶在身邊不知幾日,就像貓狗,不是養在缸裡,而是在腳後跟浮游。

鏡頭一換,會議室簡報。銀幕前講者描述一系列待售宅邸,其中閃過一座鮮綠色油漆外牆,牆面寬大又高的大戶,我跳起來說,做夢夢過這個房子…。

再切鏡頭,學生時代上學的情況,大樓的樓梯間是過度新潮的外掛式金屬樓架梯,樣子像四面掛上疏疏的鐵門那樣。這回要上挑高的三樓,繞到慣習的角,走了半層樓發現更往上缺了半人高,勉強攀上很危險(我以為會讓整座結構搖動甚至解體,那可就壞了),回頭下樓就像爬鋁梯那樣戒慎恐懼,這首半層樓是此時竟然是垂直的,不是尋常的階梯。

離開學校,徒步走過一座廟觀,迴廊簷下連綿掛著圖騰龍形的燈飾,黑紅漆色。廟裡主祀什麼搞不懂,不見其他特別處。穿過去…回到第一個場景。

鯉魚又跳起來,原來還有一條小魚要生出來,露一點頭,青綠色。在場有幾人,都是認識的所謂同學。我忽然想去上廁所嗯嗯,顧不了魚生孩子,急著離開,下樓去了不知道耗去幾分鐘。自尋一個面盆,裝水端上樓,那幾人都在原地。我問小魚呢?人齊指著角落地上,仔細才看見貼黏不動。小心拾起放水盆裡,魚扭個幾下活過來;母魚晾在一邊休息的,才去捧起來,母子游動快活。

沒一會兒,一廚娘走出來邊念念有詞要抓鯉魚,旁邊都出張嘴說不可以。那人手快抓魚,徒手掐就結果了。我又驚又恨直喚「家珍」…這是貓的名字。

水盆裡扔進剖開的魚,和一條游圈圈不知有沒有知覺悲喜的小鯉魚。

是個惡夢。

2017-05-06

夢一雙猛虎勢威欲囓人 (2017-05-06)

晨將寤,驚夢二虎,狹弄間破欄越柵襲我。

奪篙以拒之,既遂其一,又迫于其二,且似無走脫狀。

忡忡而覺,餘悸猶存。

2017-04-22

Camera movement in parallel relation (2017-04-22)

荒廢多時,前些日子裡努力過了幾張頁片,並有加上搖擺(swing)[1] 的操作,發覺如要獲得 infocus,總是可以觀察到在摸索之間成立了平行關係,最激動的是基本上解決入門來的疑惑。

一般且必要的是為求景深而為的 lens tilt,[2],為了修正幾何而為的 back tilt,[3] 還有兼具有限地克服空間透視變形,或者刻意造成投影變形所用的搖擺動作。

做了鏡頭(objective)端的 swing,在後背角度不動(指 swing,「垂直面」的搖擺;其實已有 back tilt)[4] 的狀態下,求 infocus (合焦)是非常艱鉅的任務。便用相對的背板搖擺(back swing)—前板往左邊擺 ←3°,後板就往右邊擺 →3°—,大約協調之後就可以達到不錯的結果。

這算釐清了什麼疑惑呢?拿以前的實作來具體描述:
「描寫的對象有相當高度,也略有深度,至少臺階到門板都要清晰。前、後組均 tilt↓5°」[5]
「小廟在土坵上,所以第一步就是整個 level 上仰,然後背板(焦平面)下壓補償回來,以垂直於地基。前板(鏡頭)做個 tilt,前組升高—主要是為了構圖修正—,沒有用到「搖擺」」[6]
「一開始取景便以基座上引,base tilt-up,然後焦平面 tilt-down 補償回來,約 20°。能用腳架、雲臺等手段達到的,以外在調整優先;取景作業儘量不要吃到移軸容許量,少少的 shift (rise/fall, shift)倒不是絕對不許,當以「修飾」視之。前板(鏡頭)也相應地 tilt-down,今日特別的一道題在於 swing  [...]」[7]

在一開始的 back ground-tilt 改變全機的歸零/鏡背平行關係,然而在鏡頭也做了 objective ground tilt 之後,好似回到歸零關係?可以觀察到,鏡背之間更像一種 rise/fall 的修正!在中小幅用的移軸鏡操作項目裡,普遍稱為「shift」(相對於沒有爭議的「tilt」),即是這樣的狀態。這狀態不是單純回到歸零,乃對於 back ground-tilt 的補正。

垂直面的「互補性」搖擺亦然。當一個有效面(effect plane,此或為 objectvie plane,或為 focal plane)不平行另一有效面時,投影必然隨角度愈大,愈不可能獲得需要的景深範圍。所以加入在另一個有效面上的互補偏移量,達到事實上趨近於平行關係。操作完畢後,整臺相機看起來歪七扭八的,何來「歸零」?明顯不是的。凡清晰的成像來自正確平面的企求,是應用此類觀景相機(view camera)的必要認識。


---------------
[1] 鏡頭或/和焦平面的同軸旋轉。
[2] 此謂鏡頭的 objective (≈lens) plane 和景平面(subjective plane)發生一定範圍的角度變化,而有投影大景深的效果。
[3] 「Back」指焦平面,和鏡頭 tilt 一樣,都可以同軸旋轉。
[4] 以前的紀錄都會提到,為了 accomodate 取景的大概狀況,多有基座上揚的狀況,須以 back tilt (有稱「ground tilt」)改善梯形失真。
[5] 見〈新竹州廳,門的寫真 (2016-05-19)〉,YOSEF [LINK]。
[6] 見〈開基土地公—上海4×5 (2016-05-18)〉,YOSEF [LINK]。
[7] 見〈紀事 (2016-04-05)〉,YOSEF [LINK]。這篇附較詳細的圖示紀錄。

2017-02-07

還是 Xubuntu 14.04 i386 (2017-02-07)

昨晚間騰出空來,幾天陸續處理好將會格式化的儲存區域,想要來裝 16.04.1 LTS amd64。幾個月之前嘗試過 beta,當時以為是 beta 的問題,更新無法正常執行。想不到 DSL 連線異常,Firefox 可以連上部份網站,有的不行—這樣子線上尋找解答就會受挫;另一邊安全性更新無法進行,並不是鏡像站的錯,看來沒辦法正確讀取 security.ubuntu.com。更動 repo、apt clean、加入 nameserver 8.8.8.8、關閉 ipv6 皆無改善。

Lenovo 小筆電上網本已是跑 Xenial i386,一開始也有更新不順利的狀況,改成越南的站台就沒什麼問題了。它除了不跑虛擬機器,什麼日常作業都能做,僅由於硬體等級差距,明顯慢了許多。

不耐煩又很疲倦,臨時找到留存的 14.04.4 i386,便燒了光碟來安裝。這次的系統安裝碟都是使用光碟,民用 USB 隨身碟真是愈做愈爛,多年前的小碟還好好的,反倒是後來的大容量碟陸續罷工,現在都沒得用。經過必要的更新之後,仍為 14.04.5。

這次有些新招,gcin 匯出詞庫,要自己先建立一個取好名字的空白文件,作為匯出詞庫的目標。安裝大定之後匯入詞庫,就可以 95% 到位。至於一些常用標點習慣,還是需要手動使用調校。

安裝系統的過程中,兩版皆然,都發生硬碟讀寫頭撞擊的聲音,真是嚇煞人也。但真正運行之後一切如常。我承認是最近 Darktable 的社群貢獻(見前日調色經驗 blogspot)趨使我想要升級版本,可惜栽了跟頭。amd64 版本歷年來不斷碰到各式各樣的毛病,甚至有人提到安裝了 16.04,DSL 不能連線,反應惡劣。「萬葉丸」提到「ppp」這個套件,多年來已經知道手動執行「pppoeconf」,現在則是有或許缺少連線所必須套件的問題。[2] 幾年來改用 Xubuntu,對 Gnome 環境已經陌生。就基本的 nm-applet 來說,倒是只要有提點使用者(顯目的 tray icon 和 GUI 即可),並不是非常困難的事情,比起更久之前要簡單得太多。


---------------
[1] 〈紀事 (2017-02-05)〉,YOSEF [LINK]。
[2] 【16.04拒絕了dsl的使用者? [論壇 - Ubuntu安裝問題]】,ubuntu.tw 正體中文站 [LINK]。

2017-02-05

紀事 (2017-02-05)

陰天(overcast)。數位攝影自以為富士味調色紀事。

Pentax K-r + Mamiya 80 N,DNG via Darktable, color temperature input = 5498 K (5500 K standard daylight)

別人家的山茶花開。

Color correction in Darktable 亮部增少少煖,暗部加少少青。
screenshot_IGP6721_color

圖檔輸出
_IGP6721_export-sml

另一個方向,受光較充足
_IGP6723_export-sml

至於自家的,竟然連花苞也不見,樹不至於枯槁但不算康健。一點ㄦ關愛也沒有,自生自滅了。金桔倒是爭氣,且結了許多果實。

_IGP6725_export-sml

起首提到「富士味」,強調鮮艷的綠色以及稍偏清冷的渲染,自己調的。其實在軟體解開原始檔之後,第一步設定色溫就差不多到位,相機給「陰天」白平衡寫入的 Jpeg preview 呈現嫌太悶。隨手搜尋「darktable preset film emulation」,先找到「t3mujinpack」[1],取得一個 Portra 系列(160/400/800)的 style,但是套用下去似乎不對勁。然後找到全集[2] 下載下來,試驗 RVP,也是一樣,出現 version mismatch—也許是 local version 太老(v. 1.4),而 Almeida 製作的 style 是給新版(v. 2.2 )。

另外有篇快速上手介紹[3]


P.s. 加入 ppa 取得的版本為 2.0.7,32-bit 無法正常執行。看來得要等系統升級,且要升級成 64-bit 版才能玩 darktable styles。


---------------
[1] t3mujinpack, Film Emulation Presets for Darktable", João Almeida Photography [LINK].
[2] dtstyle: a darktable styles repository [LINK].
[3] Pad David:"João Almeida's darktable Presets", 2016-11-14 [LINK].

紀事:Cokin-P 相容配件 (2017-02-05)

Cokin 原廠遮光罩在經過年餘使用後一朝無預期崩壞,買了副廠產品期望能代用。又是交了學費…。

我所有的 Cokin 原廠配件,是濾片之外,廣角座、遮光罩和一個 P 轉接環。普通版本的插座是沒有的。副廠普通插座、遮光罩都有買,其實可以通用,但是這些遮光罩都上不了廣角座—即使副廠生產的廣角座也是扣不上遮光罩。75° 至可用的超廣只得買 Cokin 原廠遮光罩,或者是擺著不加—大型相機可以自己手持遮光板,或者砸錢購置法國旗設備,但額外的配件和重量可不是開玩笑的。

於是,一般而言使用正廠或副廠普通插座,配遮光罩是沒問題的。M645 標準鏡就是這麼做,若早一兩年走上這個途徑,算起來能相對省不少錢。當然原廠配件自然還是品質比較高。

至於濾片,光學塑膠的確是容易刮傷,然而照一般的收納操作還不算嬌嫩到非常不耐用。在遮光罩爆裂時的確刮傷了當時使用的濾片,除此以外頂多在經常拿取的四角範圍出現少許花痕。減光鏡係數愈高,愈會偏色,買價錢十倍於天涯的知名品牌也不可避免。目前 GND 還沒真用在比較好的鏡頭,數位相機只是用 kit 玩玩,也還沒用上彩色菲林。

2017-01-30

紀事 (2017-01-30)

年初三。上午,天風寒陰冷。五穀米豆稍磨碎,和動物打交情。

放下腳架拍公雞。大陰天。
Tamron 03A, 180 m/m, f/8;
Via Darktable, 5500 K.
_IGP6703_export-sml_1

年初二風和日麗,就是空氣品質差了些。午間出發騎車,到傍晚走了約 75 公里—百五十里,算是打破自己紀錄。體力表現上還行,倒是愈晚餓得七葷八素,一直沒吃東西,頭腦不靈光而拍差錯了一幅相。時候不早,兩頓做一頓吃。

至於拍差錯的,是為了 645/RVP50 的題材做準備。雖然有些失誤,興許會是個值得放相裱框的作品。

2017-01-25

茶園探路 (2017-01-25)

上午踩兩輪出遊,郊山一繞不到 20 公里。原本想裝片 Ektar100[1],天色「瘀」,預報午後轉有雨,決定類比器材先擺一邊,數位相機來代打。稍有辛苦感覺跑過半程,只為了山崗上一個開闢茶園的大坡面。有低矮的茶樹、固水土(?)樹木,和一片竹林可看,就是茶樹此時還不甚茂盛。

天候 overcast,柔亮,似起薄霧,空氣品質普通以上,見得到東方的大山。

這個地方有拍過幾次,RDP3、CT100、和黑白片,其中最近期的一捲 135 黑白只有印樣,就沒有個別掃了。[2]

都是用 DAL kit zoom 的 18 m/m 廣角端;若是使用菲林時,意在用 Tamron 02B 拍外景。先用手持測光表點了地表,再點過稍朝天空,對比剛好。滿天都是雲,應用 Grad.ND4 濾鏡頂多把雲的層次表現出來。Darktable 調味輸出 Jpeg,色溫設 6000 K。

_IGP6682_export-sml

_IGP6690_export-sml

現在看茶樹行列較多,以前則是看樹木在斜坡上多。若用標準鏡再來,還是會這麼拍吧。也慢慢地走過好幾回了,以要拍茶園景色而言,有著不少限制。用標準鏡有短處,用廣角鏡不見得就佔了更多長處。說來就是潛力不大,好壞更要看天。

這是 Fomapan 100 | W27; M645 80 + YA3
16320015-scl

廣角估計 24 m/m、25 m/m (含)以下都不能不侵入茶園土地而排除不相干的路樹雜枝、邊坡,就算走進去了,也要注意景深起點之前的物體原則上不要佔太多[3];標準鏡頭雖然侷限,但就曾做過的「觀看」而言,如 FPan100 所攝,首先已隔些距離,收縮光圈拍起來倒也濟事。


---------------
[1] 135-36,期限 2018-06,購買價合 7 鎂。
[2] 印樣見 Kentmere 400 (135) | Xtol 1+1 [LINK];相簿 RDP3 (645) [LINK]、相簿 CT100 (135) [LINK]。
[3] 僅針對一般中小型相機而言。類似地形地貌通常不合適操作重型裝備。

2017-01-23

第一次蝸牛微距 (2017-01-23)

第一次蝸牛微距,是倒接的低品質,和事倍功半。

這隻小蝸牛殼不到半公分長,附在茼蒿菜葉上,正要洗菜時發現的。也許代表著這把茼蒿沒什麼農藥殘留吧,是好事。不過也不能肯定他是不是意外沾上蔬菜,而不是直接從菜園出來。蝸牛放在番薯皮上,沒有拖磨太多,抓了能用的相機倒裝上能用的鏡頭、閃光燈就來拍。結束之後野放。

Nikon D70 + Nikkor-S.C 1.4/50 倒接(對接) SMC PENTAX 1.8/55,熱靴手動閃光燈。
DSC_0560_export-sml

結果顯示 D70 的反光板還算滿準的,搭配 SC50 常有不準的錯覺。接寫環、對接或倒接的確都可以近攝並有相當理想的放大率,但並不是實用的。若有進行微距攝影的需求,應該要購置中長焦距的微距(Nikkor 105、Tamron 90、Tokina 100…等),具有約一呎的工作距離。

2017-01-19

紀事 (2017--01-19)

昨天收了捲五月到期的 RVP50,預期過年的時候出遊來殺片子。另外還買了兩捲 135 color,一捲 Ektar、一捲 ProImage。比起來當然是希望買兩捲 Ektar,就是嫌貴了,都還算新鮮,可以走很久。想通了要不是手頭真寬裕,鄉民用菲林反而經濟。儘管全幅機種愈來愈普及,對於像我這種使用者,花費不成比例。就看七八年後能否用少少的代價玩玩老機吧。高端的裁幅數碼機仍有其相對利基,不過也不干咱事。雖然照相手機已很普遍,也真的侵蝕 DC 市場,真想慎重拍什麼的時候,還是用只有攝影功能的照像機吧—不管是怎樣的相機,數位的還是類比的。

至於數位或類比的短長,人們在十餘年之間已自心裡有數。中性地來說,類比攝影並沒有完敗。

拿 M645 器材外拍。按了幾幅,還是這個第一個動機表現最好。實地進行時有些問題的。

_IGP6674_export-sml

雖說有燈架,燈架實在很受限於現有的有線器材(僅配合 Pentax K-r),是把閃光燈連柔光傘左手舉起,這時候才會感到自動對焦的好。既然是土砲手持,就免不了偏離預期的結果。現場光偏少,大概是同步速度(80th)的大一格半至兩格左右,總之不是主角,稍暗無妨,不願意的只有黑漆漆沒背景。各個項目大致就位的話,出圖就很棒,只剩色彩傾向要冷要煖微調而已。說起來,只要有能配合的、不錯的鏡頭,也不必很昂貴的「P 家星鏡」之流,數位相機陣營可以是很抵玩的。

2017-01-17

紀事、測試 GND4 (2017-01-17)

NEF 用 Darktable (「Standard Color Matrix」)讀取/解碼,和 UFRaw 竟然—莫名其妙—一致,是說以後 raw file 可以都用 Darktable workflow。

D70 + Nikkor-S.C 1.4/50, via Darktable
DSC_0556_export-sml

礙於天候條件,雖然不特別出色,數位照片裡的金桔還算挺跳的。是人眼測光,習慣,也只能原則上以半格為度,多一點、少一點就看光圈環容許隨意與否。Nikon 的東西新舊都不錯。

傍晚時尋了一個尋常景色初試漸層鏡。只有從上而下鏡片邊緣通過鏡頭視野時,才感覺有那麼一個邊界,然後幾無感地到 ND4 的部位才看得出變得較暗了。暗的區域並不是整塊,而是由深至淺、再過渡到透明區。雖說可以在濾鏡架上操作,還是比較無腦的,只能歸納來可做到深些或淺些;相機的測光系統會自動反應,也可以自己取曝光組合,讓濾鏡去壓制天空。

接環是 49ø 的,沒有 52ø。是用了早期買的一個 52-49 大轉小環(哈,這才真找到用處),在 18 m/m 沒有出現暗角,好咧!這下倒是有點嚮往 ND8 了,效果將更明顯。

Pentax K-r + kit zoom 18-55 at 18 m/m, via Darktable
_IGP6667_export-sml

控制對比後的影像自然是比較好看些,但色溫仍是後製的,實地沒這麼冷。在地平線之上恐怕就是揮之不去的、粉紅色的「氮氧化物層」,那只要白天出太陽就會大量光化學作用轉成刺激性污染物。天空中一團醒目的花椰菜白雲,很多人懷疑這類怪雲為不明飛行器,我看了也覺得突兀。一群白鷺鷥在淺淺的水田之中覓食、社交,遠近水域並非空虛無物的。

2017-01-15

對接環試用一:標頭對標頭 (2017-01-15)

買了個 52ø 對接環,有限的幾個鏡頭接著玩。還有天涯的 GND4,是考慮係數愈高偏色愈強,求保守,要不然晴天用 ND8 挺合理的。也要等買了彩色片再來試,不然數位機沒有「全幅」,空有廣角都不真廣角,很難搞。

此番試驗中的近攝器材 Pentax K-r 使用 K 1.8/55,對接 Auto-Takumar 1.8/55 (49-52 step-up),熱靴閃光燈。手持。

接物倒接的 Auto-Takumar 尾巴加上「M42-M39」充當遮光罩,可能是太厚了,結果發生黑角。先找到野雞冠花,枝頭高瘦晃得厲害,作罷另找了貼在地面上的小群半邊蓮。這種小花可是實用的藥材。

_IGP6649_export-sml

_IGP6648_export-sml

中央有一粒塵,最好早些動手清。下次換 D70,機身鏡 Nikkor 135 對接 Nikkor-SC 50,理論上將會放大到約 2.7:1 倍。機身鏡頭最好能自動光圈會省事些,Nikon 機身要轉接 Takumar 做這種玩意自然不是問題,自找麻煩罷了。此外,尚不知道機身鏡使用 Nikon 或者轉接 M42 的倍率孰大孰小。

P.s. 對接或接寫環的工作距離都很小,以至於景深都極淺。還是微距鏡頭實用,都還有約一呎的工作距離,可以獲得較有效的景深控制。這點倒是一般不會特別提到的。

2017-01-14

附近田野 (2017-01-14)

午後發覺有些生長油菜花的田野,拿了 K-r 接上 Mir-1V 來按按。多雲天,人眼測光 f/5.6,開闊處慢於 400th 或至 250th,400ISO。鏡頭有加 UV,必須加保護鏡才能上 Takumar 28 的遮光罩。這顆前蘇聯老鏡頭小有名氣,正反評價都有,然個人很喜歡它,也的確實用,在全幅做小廣角或半幅當標準定焦,在數位或銀鹽、彩色都是個好角色。

很多地方的綠肥種了「太陽麻」,油菜少了。其他有向日葵、波斯菊之類。人家說油菜花味道不討喜,我的鼻子有業障,聞了聞不覺得。

_IGP6636_export-sml

上頭橫幅發現有棵樹伸著長長的樹枝,姿態特異,可以再去觀察;要沒什麼不好的話,可以做題材。

_IGP6640_export-sml

直幅的「苦楝樹、壘石、稻草等和油菜花前景」 100% 檢視也還可接受,在有風的情況下算是很得意的了,是將相機靠在鼻子上進行的。月前曾有一幅快門 8th 也是這樣,用 RF 相機,只是結果開獎還早。這天候底下順光一派清晰又柔和的影像風格。色彩表現方面,Darktable 解碼出圖是頗出色,但是這回注意到原來 color input 有玄機!以後注意 NEF 是不是也能在 Darktable 得力地處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