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-04-27

紀事 (2016-04-27)

乍暖還寒的天氣過去,直比秋老虎的悶熱,有時陣雨調劑。春來,萬物發生的時候。連吃了兩天野菜,是抓一掌心的龍葵,再是一巴掌的龍葵和鬼針草。摘取看來清嫩的,雖沒有什麼秘訣,孩時卻真不懂得怎樣揀取,甚麼叫作「嫩葉」,怎樣的「嫩」,大人說不出來,只一個勁ㄦ的指責孩子摘的不合標準。

野菜只取自家前後泥土地生長的,為了採集還跑到周遭野地有些顧忌,不是怕人風涼話,更怕無知吃了除草劑。自從看到地方政府請來除草工,沿路噴藥,從此都不再外頭收集貓菜。自己吃的,當然更得留心。年前取了甜根仔草草籽,灑佈在自家範圍,生了些。大白貓牽出散步隨他啃食,或者每兩天換草,摘進屋裡插在水裡待用。至於龍葵、鬼針草、蒲公英等,大概是隨風而來,自然常生的。

本來就知道野菜很不堪煮,看起來很多,下水漂洗,還不用加熱,就貼做一團。吃的時候,總有款「超級食物吃進肚」的傲驕。自家兩隻母雞生蛋,由舊而新排列,依次取用。這下打了顆疑似「雞仔蛋」,一個顯而易見的「胚芽」,和一小團約 1.5 mm 直徑的血絲(?),該不會是心臟的雛形?沒有母雞孵的蛋,估計還是會分裂、成長,只是長不全。總之,兩隻母雞和兩隻公雞混養所生的蛋,難保不是「雞仔蛋」,都是多一些成形,或多一些潛形吧。雖收集的野菜的量多了些,結果仍是一樣,塞牙縫都不到。

早上夢見到外國,住在一座房子裡,裏面紆迴曲折,有許多重房間和木梯,裡裡外外的,像個堡壘。我出外去,見幾位婦女神色匆忙地在本地衝突要道的大橋上,像是正做著什麼活,便前去幫手。他們是革命組織的人,要炸掉這橋,給當局一個震憾。手段是以「液體雷管」,看起來就是黑壓壓的重油,週沿敷設後起爆。興起幫著佈設一條車道,就是提著油筒沿這邊分隔島去,再沿另一邊分隔島回。做完便沒我的事了,自回到屋裡,繼續探險。

屋主是親戚,只是來借住他們家,好似頗為豪野,有咖啡室、調酒房,舉目都是高級的木製隔層,安靜而且溫雅。隨意亂走,到一間偏房,有大窗可以看見稍遠的鬧區,忽然巨響,半天灰煙。我明白橋是炸了,會不會一會ㄦ給人通風報信說我是幫助犯,就有警察上門?這才心慌,又繼續亂闖,闖入一方大概是邊間的小天井,有個看來年久的花臺,不見盆栽或挺立的植物,只有生滿苔的泉眼還帽著活水,流下花臺小池裡,又不知通到哪兒去,猜是裏面藏了循環機關。白色的方形磁磚縫都是深綠色的苔蘚,這裡半光半陰,濕潤而清涼…。

2016-04-23

紀事 (2016-04-23)

星期六,進行中的片子打了幾格進度,幾個不同的方向,but commonplace。由於最近得到超廣角鏡頭,少不得多利用,想不到零星加起來上手不過幾個小時,超廣角已經相當就手。當然,它還是有些盲點或者不及的,最多的情況就是更縮短和關注主題的距離,其次還是注意內涵的處理。Sigma 21-35 的 21 mm 至 35 mm 之間各個焦段都是很實用的 FOV,為了避免變焦鏡頭常有的誤區,又不至於過份自欺欺人,比較合理的是 21/24 當作一組,28/35 當作另外一組來使用,就像帶著兩顆鏡頭,一個 session 原則都只用 28/35,或都用超廣。

Sigma 21-35 和 D70 一起來的,不過現在主要會用在傳統機身上。買了壓克力顏料和細毫的「圭筆」想補掉落的字,可這個嘗試失敗了,只勉強手寫(搞成很明顯是手寫字跡)上「21」和「24」。換了牙籤、細鐵絲的效果同樣不理想,美工刀尖倒稍稍好些,但是這幾樣作為塗寫工具,筆劃連續性都談不上。至於光圈環的字實在太小,做不到,便想在各個檔位只點一個白漆點,等稍乾了以後實在很難看,不如不要,輕易刮掉了。天啊!還好只買一罐白色,沒買黑色顏料,還妄想做得有樣子,就繼續補東、補西的…。

D70 經常使用的是 Tamron 02B,當作標準定焦,沒有任何電子功能,只能另外拿測光表測光,也能有不錯的結果。家裡沒有廣角(Dx = 18 mm)。陰雲漫天,光比比較柔,要不,出大太陽時廟中天井會爆光光。就位超廣,時有風,有零星拜拜民眾,下了些等待的功夫。又以數位相機近前,拍了「最精華」的正面。[1]

D70_2016-04-23_6000K_t02b_export-sml

兩個月前,元宵節曾拍過難得覺得不錯的東西。[2]

_IGP5925-exp


「明經進士」的金字有些意外的美妙,天井裡搭設的採光罩既收納了不很強的日光,又將柔光散射進建築內部。彩色攝影於是得到宜人的結果,然而前景鄉民是比較低對比、乾澀的地方,尤其若以黑白表現,我不認為這個取景會較於此彩色檔優秀。

今超廣角就位的位置,在香爐的後方(靠天井),收進柱條和兩側襄贊燈籠。如果注意取景採取趨於平視,這 Sigma 21-35 的變形可以控制在可覺察,但相當微弱的程度。

使用數位或傳統相機,分別(不可免地)有些把握得或把握不得的攝影機會,品質良窳也說不準,總是看概念上有沒有下足功夫、攝影時做得夠不夠好。

應該下週會取得顯影材料,把冰箱裡的好幾捲 rollfilms,和最主要十幾張頁片沖好,騰出片夾。不過,要有數位影像上線,要很久很久以後。正在琢磨什麼時候弄臺底掃吧。


---------------
[1] D70 + Tamron 02B. Camera WB::Cloudy-2. NEF/UFRaw +1.33EV, 6000K. GIMP Jpeg export.
[2] 〈紀事 (2016-02-21)〉,YOSEF [LINK]。

2016-04-18

說夢 (2016-04-18)

平原上,隨大隊擔任技術顧問,目的在追擊一支叛軍,捉拿該部隊指揮官。其實敵人已然僅存小股親兵,一路傷殘倒斃,或者投降者眾。只見到了大森林邊,目標正在竄逃,我建議帶隊官用火器轟擊之。

這野戰銃是兵工場的新近試驗作,使用五吋(?)的彈丸,燃火繩附保險掣。火銃有寬大的底座,用以放置臺車或者放置地面操作。副砲手點燃引信,我看著那巨大、笨拙的黑漆手握剪式扳機,就覺得任務沉重。經過快速測繪彈道,打了第一發出去,彈著敵人隊伍前方,偏了一些簡直要落在「Paul」 的頭上那頂閃閃的銀漆將官帽。後座力震得砲架有些跳起,發砲的手臂很不舒服。

對方的行進路線因受砲擊改變方向,仍想要衝進森林。要是變成肉搏戰,我方肯定增加傷亡,佔不到好處。「立刻再一發,擋住他們!」指揮官隨下令著,砲班忙著遵命行動。於是發砲,又一次狼籍;彈著看起來造成一些傷亡,持千里筒望見那標軍人像是在重整,準備運動撤離戰場。

看著周遭大軍作壁上觀,不待領兵官下令,我開口飆了軍人一道:「你們還發什麼呆,全上啊!」指揮官這才連忙補句「衝鋒!抓活的!」草原中間,那標殘軍哪堪衝突作戰,待人馬到時,只能束手就擒。

自宗教改革以來,時有舊教人士發動叛亂。此次「Paul」勾結某大臣、名作家莎士比亞氏起兵造反,幸得早期偵破陰謀,軍事鎮壓順利。僅有 Paul 所部有武裝,至今肅清,其餘串連人等業已關押在獄。

部隊就地紮營修整半日,國君親來慰問,並且宣佈罪止為首三人,其節制軍士再不過問。二名罪臣著擇時處決,至於人稱「莎翁」因顧及其令譽,饒去死罪一條並令其悔過。國君野營公議細讀戰報,長嘆若亂不平,不出十日,國家恐怕傾覆矣。

P.s. 今(2016)年四月,正是莎士比亞逝世四百週年。以沒有喝墨水的前提做了這個夢,滿好笑的。

2016-04-16

紀事 (2016-04-16)

週末,預報只有星期六這天放晴,鋒面影響的空檔,星期天再來下一波雨勢。早晨睡醒時,還有滿滿的陽光,不多久陰雲四合,霧氣彌漫。近午越發明亮,仍曚曨;西風漸刮得緊,房子是相對冷的,半天反潮。

根據氣象預報,就沒什麼出遊計劃,連上街都懶了,只在鄉下走走。帶著新玩具 D70 掛機標準鏡 Tamron 02B,機身白平衡組態得宜,後端就輕鬆合理。拍了一幅,當時就覺得大概少了三分之一階,機身 Jpeg 挺不出色;NEF 檔經過 UFRaw 出來的調子,除了自然的綠意,呈現的光線印象如「金玉光華」,滿足了攝影者鋪張矯飾的胃口。

UFRaw 顯示相機寫入的 K 是 5699,5500 ~ 5700 之間一度不決,最後選擇整數 5700 K 輸出;補足不夠的曝光,加了三分之二(+0.77 EV),正好。一如前天的後製經驗,D70 的原始檔表現,要比 K-r 要好上很多;[1] 但後者的檔案後製彈性可不小,很是堪得編修,出圖品質也不錯。

無名池塘。午時一刻,陰、霧、富水汽;散射光,暖和。
D70 + Tamron 02B, UFRaw/GIMP export
D70_T02B_20160416_5700K_export-sml

附近的池塘,半野生生態,只要雨下得多了,就有好看的積水倒影,先前拍過(M645 80N + Y48,Ultrafine 400,光影沖掃[2])有不錯的結果。

Mamiya M645 + Sekor 2.8/80 N + Nikon Y48 on monopod support, no M.LU.
20160304-03 Ultrafine400 07-scl1280

也許今天的數位影像,用 50 mm (Dx 35 mm)或者再一次 M645 標準鏡出動會很適合,聚焦在倒影和水草上。D70 + 28,「理論上的標準鏡」嫌廣了點。

買了特價的 ø77 UV,Daisee SLIM。網上在大華相機見有一塊 Pentax smc skylight,也許會比較保值。然而品項說明「不明痕跡」卻是很掃興,儘管實用不見得造成問題;還是在購物網站買,選擇很多,又方便。大口徑濾鏡再特價也不會便宜到哪裡去,除非買「低階」的產品,卻又對很低階的濾鏡不放心。以我的偏好,比較想要那塊 1B 呢!至於中黃鏡之類的 colored filter 就算了,對比調整菲林放相再說,用濾鏡過濾紫外線即可基本照顧成像。這麼說來,家裡那麼多濾鏡基本可以放著不用囉?菲林本身影相既用了濾鏡,便具有某個調子;要是只用 UV,就只得相對低對比。能加還是加,不能加的時候,現在只有 Sigma 超廣,用它攝影時則折衷取 box speed,無須考慮補償係數。

也想把 Sigma 21-35 過些時候拿去維修,處理重手的對焦環,還有請人補光圈環的字。這兩樣都不是絕對必要,超廣角自己轉轉,根本不需要它動作俐落;光圈設定就算字都掉光光也可以用數的,何況現在還有點痕跡。調查了些模型漆的事情,想利用這類東西來補,也可以補其他器材的細節,例如 speed dial 的數字,但那 10 mL 恐怕到天荒地老也才用幾滴去。細字需要用細毫的「面相筆」或「圭筆」,很沒有把握可以操作得當,當然需要先練習,就怕寫寫就徹底灰心了,描寫小字肯定不容易。

過去幾天讀完佐野洋子的《無用的日子》[3],老娘剛看完的書,看她讀得很有興味,便拿來讀。「你確定要看老太婆寫的書?」「老太婆寫的書看不得啊?你不就念了好幾段有趣的事情嘛!」是啊,我讀完一本老太婆寫的閒書,據最後作者朋友寫的跋,說是一堆消極的文章。說是消極的文章也罷,讀者可以發現其中有趣的經驗和觀點,日本老太婆的人生片斷的堆積。從日文翻譯的水平是不錯的,相當通暢達意。


P.s. 現在相信 Sigma 21-35 的前玉是經年累月下來給鏡頭蓋碰傷的,漫不經心的前…手。第一枚往外突,幾乎就要碰到濾鏡平面(如果有的話);本該加以注意,過去一般都會長駐鏡片,鏡頭蓋再卡在平面的濾鏡上。幾點傷痕倒是不會太影響,除非大逆光。


---------------
[1] 〈紀事 (2016-04-14)〉,YOSEF [LINK]。
[2] 〈紀事 (2016-03-06)〉,YOSEF [LINK]。
[3] 原題《役にたたない日々》。王蘊潔譯,2013 年出版。

2016-04-05

紀事 (2016-04-05)

清明連假最後一天,為了最後一張頁片出外攝影。明知真的只有一發,更有些惶恐了。目的是在中壢市區的老吳家醫生館,現為佛光山地區禪淨中心。建築外庭院不大,不知是否道路拓寬徵走了,以往或者更深幾許。欄杆外設有寬敞的人行道,可放腳架,尚稱理想。

採側面取景,subject plane 相當陡峭,好在不是高樓;從印象過濾到實際觀察經驗,題目很快具體起來。在操作過程之中出現比較多問題,嘗試解決方案時回想過去對攝影的思考。曾經一度發覺—主要在以建築物,或者特定的遠距風景題材—,平行焦平面,缺乏空間感的攝影可謂無趣。「空間感」本可由大景深輔以景物如草地、樹林、遠近物體等等發生,可是建築和風景題材以此行之,畢竟吃力不討好。在幾年以前,起步階段使用小片幅便有此發覺,挺有意思的,原來當時試圖思索的是,題材由人,但要如何達成「rigid camera」做不到的動作—自然非要個 non-rigid configuration。

今天拍的東西,perspective control 拉成比較接近理想,原本手機拍的差要丟掉一半。 建築主體部份,帶到前首欄杆、庭院裡的樹木。上午多雲(霾?)至晴,光線條件適中。


一開始取景便以基座上引,base tilt-up,然後焦平面 tilt-down 補償回來,約 20°。能用腳架、雲臺等手段達到的,以外在調整優先;取景作業儘量不要吃到移軸容許量,少少的 shift (rise/fall, shift)倒不是絕對不許,當以「修飾」視之。

前板(鏡頭)也相應地 tilt-down,今日特別的一道題在於 swing (見下圖)。攝影者的主軸和對象並非準垂直關係,先採取過前板朝左擺(swing),大致平行欄杆,卻怎麼也達不到要求的清晰程度,或許角度不夠?後捨前板,以焦平面朝右壓擺,滿足相同的平行條件,即觀察到所欲達成的結果。


夾角僅為示意,以數字為準。相機原本軸向以虛線表示。又,就右邊相機側面圖而言,實際上是虛線表示的上仰,前後板均 tilt-down。後板(焦平面)垂直於地面,或平行於建築物立面;前板因應 subject plane,靠近或準重疊前揭 s.p.,意在獲得大範圍清晰成像。

上海(exp. 2016-12)於是拍完了,今年內將擇時顯影。有意過些時候若沒有新批號的上海片,就要購買 FP4+。可能是比較好的片子,進階的虛榮。

2016-04-03

紀事 (2016-04-03)

連兩天開了兩捲片子。昨上了 Nikkormat,竟為了 rewind 端沒跟著過片而轉動,還打開背蓋來看。多費了幾格。結束了一捲 K400,開始一捲 Uf400 分裝片。今天,午後出門騎車,往離家二三十公里外,一個特定的目的。給 M645 裝上 Uf400,也帶著一部小相機;單腳架、腳架都帶,放車後側掛袋,的確實用。身上只要背相機,腳架能另外擺是最好。

離家二三十公里可不是常事,經常踏車繞繞,總的一周不過二十公里左右。因路途關係,去程走了約二十五六公里,回程因天黑夜道,繞路走大路省道,硬是多了十幾公里,這半天便有六十公里以上的成績。

路邊經過個水塘,雜木竹林,這時候正是發芽散英。「毛毛」的樹木分外可人,乃風景中最喜歡的元素,或在於有對比,生出活潑之感吧。覺得距離稍有些遠,取景有點困難,只少停欣賞。後來回程見天色尚明,隨意攝了一格(film)。


目的地是個無名的隧道口,現為單向道,一旁(滄海桑田?)開了新一線。看中上首這老樹枝條叢密,其蟠踞形勢和舊線隧道口的自然/人文交錯。以前路過便有來此攝影的想法,意思很簡單,打直幅望去即可。


沒有再過隧道往前了,迴轉趕在天黑前離開郊野。晚上即使行得,一路上的狗兒恐怕都要轉性成惡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