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-02-12

Fujichrome Provia (RDPⅢ) E-6 店沖店掃 (2015-02-12)

人生第四捲反轉片,Fujichrome Provia 100F (RDPⅢ) ,相機 Asahi Pentax KM,即一代 K 機,時間跨整個一月。此捲大多用 K 1.8/55,部份轉接 M42 鏡頭。結果看起來很平常、自然,可見得是相當容易使用的軟片;一些發生失誤或者感覺多了或少了的,也還能看,掃描檔可能比較遜色而已。

選擇不多,面對軟片販賣價格愈來愈高的現實,未來要買反轉片,就是這一味啦!由此捲結果來看,要講「鏡頭的真相」,正、負片沖掃結果差異並不很大。最大的好處是正像,更有從正像而來,透射還原的自然感。

#1 淺山「秘境」。轉接老福 Color-Skopar 50。在此 M645 有以 Fomapan 100 攝影,年中才會沖。拍攝時,是將 KM 機底放在大腳架雲臺的凹槽求支撐。時光線比較好,小幅先行;稍後 M645 有一幅高度類似的,主在光影不同。完工,午後卻是變天。



#2 爾後一日,又來「秘境」,轉接 aus Jena 2.8/50,用單腳架支撐。這平價鏡[1] 雖有其不足,終可謂規矩。



#3 轉接 Auto-Takumar 1.8/55,K 鏡的「爺祖」, 一如先前彩負的經驗,色彩表現顯然偏淡,且在意料中。



#4 一月初,午後,芎林的柑橘園,逆光。(K 1.8/55)



#5 海梨柑,成熟可採。



於一月中下旬,去阿里山,沒有拍多少照片(K 1.8/55)。另外帶著 F80 (Fomapan 400/24,帶 AF-D 1.8/50 標準鏡),還要過好些時候才沖。

#6 二延坪步道,「境外污染物」來襲,濛濛茶園。



#7 海鼠山,茶園、竹林、遠山寫意。遠近都是契作茶。



#8 花了幾億元建設,卻少有人訪問的竹坑溪步道,生毛樹瀑布。步道設施算是很不錯,在此有休息涼亭,附近有棵樹高數層樓,遠遠就看到一個大蜂窩掛在樹梢。要是蜂群發狠螫死人,化成白骨都不見得有人收拾。



#9 捲末,到橫山亂晃一天,結束了這捲,還換上 CT100 繼續玩(兩捲都是五月到期)。[2] 隔天就把 RDPⅢ 送店家代送沖,店掃。沿橫山往關西三號省道,從內灣線合興車站開始走,走到沙坑社區,再原路返回。沿途有小徑可鑽闖就走,發現一處奇樹。



其他本捲沖掃見 flickr 相簿[3]


---------------
[1] 論標準鏡頭,同時比較高級的,應該是 Pancolar。
[2] 當天遊走紀事,延續在生毛樹瀑布 F80 出狀況, 再擺一道烏龍。見〈紀事 (2015-01-31)〉,YOSEF [LINK]。
[3] 直接連結【film035_KM_Provia100F】[LINK]。

2015-02-07

紀事 (2015-02-07)

星期六,風勢轉緩。晴時多雲。騎腳踏車爬山,背一中一小兩臺相機,都是黑白片。多帶一捲 FPan 100 —不錯,想要繼續趕進度,而不是接著同樣年中到期的 RDPⅢ —,結果一天下來 M645 只拍了一格,這一捲的 frame n°6。F80 拍了很有幾格,大臺的不好上,就用小臺的代打。多也是用小臺的偷懶吧。

這幾天有想把拍不完,壓力比較大的部份 120 片子放售的想法。估量起來到五月、六月還可以說是剛好,等農曆年後東北方來的強風將逐漸平息吧,會容許比較多的攝影機會。

走沒走過的路探險,山林裡一再重複的林木,通常難見特別處,或者更屬「氣氛」而不見得適合作為有限視角的攝影題材,供有限的凝視。稍往山裡走,到老鷹的領空,這天目擊兩隻鳶鷲凌空,以前幾次經驗,總只見一隻在高空盤旋。


繼續走,還沒遇見心目中一等的天成題材,最有可能便是半自然景觀之中的人力開墾有時發生的趣味。走到一個山坳處,路面水準上下種海梨柑、種植檳榔;檳榔多砍了半天筍去,廢了。鏡頭打往對面矮嶺的果園一座大樟樹,帶到白禿的檳榔樹幹。

正準備時,附近忽然起一陣嗡嗡蜂鳴,竟是野蜂出巢!一團群聚半空樹冠上,集結之後如箭發飛走,令人相當驚駭,動靜無措,就怕他們蓋頭衝下。看看身上穿著佩帶都是深色,還好,但免不了散發人味。人味或會惹惱野蜂,有時—要是地處蜂窩下—想來是肯定的唷!

2015-02-02

F80/400TX,SEPT-NOV 2014 店掃 (2015-02-02)

和 FPan 100 (M645)[1] 一道店掃,去(2014)年十一月下旬沖的 400TX,[2] 相機為 F80。以單反而言,小片幅就是容易攜帶得多,收錄的東西也活潑瑣碎,而且殺片子比較不心痛,不見得有什麼特別的故事或者複雜的想法,連測光都簡化了。近幾月來漸漸寬心,不求自以為的「精心設計」,想來是從 Polypan-F 50[3] 那捲起的轉變。

#1 嫌灰了點,「Modeling cat」,慵懶安心的貓。Nikkor-S.C 1.4/50 AI'd 加 Nikon Y48。



#2 貓咪。Nikon AF 1.8/50 D、機頂閃光燈。



#3 植物。Nikkor-S.C 1.4/50 AI'd 加 Nikon Y48。橘紅色的花,透過黃色濾鏡顯得灰撲撲的,應該用適合它的橘紅色濾鏡來提亮一番。



#4 市井小巷,推車老人。Nikkor-S.C 1.4/50 AI'd 加 Nikon Y48。老鏡頭有著較大的對焦行程,且具有較詳細的景深標示— Nikkor-S (F-type)還不夠,「K」版[4] 更好!—真正的手動鏡頭才有的好處。[5] 先撥在三公尺,隨著這位老人的背影微調,一個箭步暫停就拍下了。



#5 中壢,中平商圈的街頭藝人表演。Nikon 3.5/135 AI[6] 加 Nikon Y48,手持。



#6 街景,公車站牌。Nikon AF 1.8/50 D 加 Nikon Y48。超焦距(hyperfocal)。



用 F80 攝影方面,目前(不僅止於這捲)漸漸地得心應手,但顯影還不十分到位,只能說有沖出東西來。


---------------
[1] 〈M645/FPan100,NOV-DEC 2014 店掃 (2015-02-02)〉,YOSEF [LINK]。
[2] 〈沖片紀事 (2014-11-19)〉,YOSEF [LINK]。
[3] 如〈第一捲 Polypan-F 50 底掃 (2014-10-01)〉,YOSEF [LINK]。未來將使資材單純化,估計不會再買來玩吧。
[4] Nikon 在 1977 年改 AI 之前的型式,1.4/50 「K-type」具有 225° 的行程,AI 版本也有 210°。參 《Nikon Lens Specifications》,Roland's Nikon Pages [n.d.] [LINK]。 「K-type」據說是延續老 Nikkor,「味道」仍很滑順的一代。更近期的 Nikkor 多漸有硬調的名聲,只是據說。滿可惜的是,數位時代電子掛帥,鏡頭素質便不若以往重要,提供攝影器材商前所未有的營收爆發;往昔的好鏡頭,常只得庸品的數位成像。
[5] 非電子化的鏡頭,F80 不能程式曝光,也不能提供測光。只要有能耐抓曝光組合,便能用手動模式操作。
[6] 同樣是非電子化的鏡頭,且沒有老鏡的測光連動叉(「耳朵」,meter-coupling prones),在我的手動機 EL 便無法有 TL 測光功能,但是手動操作一切無礙。

M645/FPan100,NOV-DEC 2014 店掃 (2015-02-02)

前些天才打完的 Provia 100F 終於拿去店沖(代送 E6 正沖,要等到週末),一起拿兩條沖好月餘的片子去店掃。去外地走走,混到晚上拿沖掃檔,M645 的片子掃得不理想,店家不會特別重掃,過片間隔不均,造成掃描器定位有誤(?)基本上能看的還是能看。如果要店掃,相機是該讓師傅針對這問題整調;要是光自己沖完放著,和拍正片自己看,便暫時免了修理,在攝影功能上頭並不是大問題。

去(2014)年底,算是一捲內有料又成功的是最後幾幅,在鄉間遊蕩,給光影吸引過去的小探險。下午風勢和緩,出太陽溫柔不刺眼,樹木蔓草後有一座形制完好的老屋。[1]

一株大蓮霧樹,樹上攀著細葉蕨類葉子茂密,發光像是絨毛;耐蔭的黛粉葉等有斑紋,蠟質表面反光加上花樣,眼前一派活潑豐富。架起腳架,framing 之外有些在景深上犧牲了—帶著長鏡頭,橫豎三公尺的蔓草都勉強不進,只好求其次,焦點放在值得注意的草木。第一個 motif 便是如此(#1)。看到沖掃檔,回顧起來,真正植披密佈處,更要審慎評估是否用 PO0,感覺過猶不及,太硬(harsh)了。

#1 Mamiya-Sekor C 2.8/110 + Kenko PO0.
Spotmeter 40/30: 9.5 ~ 12(+), shot at f/11 ~ f/16 split, 8th.



後面還拍了另一格意思相仿的,投射角度有些變化。前後走走,身上還有小相機,試著在田野間找點趣ㄦ,然後回來,把 M645 搬到這屋子的正面(#2)。除端正之外,門前的竹叢、側面的樹影造就自然的光影 interplay。腳架處稍高的位置,是墊高至路面的一段斜坡。不太長的長鏡頭具有低變形的優勢,加上儘量正對,結果不差。

#2 Mamiya-Sekor C 2.8/110 + Kenko PO0.
Spotmeter 40/30: 9 ~ 13+. Shot at f/16(-), 8th.



屋側是一片小菜園和樹籬隔著稍遠的主要道路,時太陽又更斜了些,才轉到樹蔭下,有些便成了濃蔭(#3)。有時稍起風,就要執行的曝光而言,有點忐忑。前後幾幅均預升反光鏡(mirror lockup),手上捏著快門線,只待主要的目標看來不晃了,一把握就咬牙按下去…。看在稍有距離,前景沒什麼東西,也不是主要關注處,用 f/8+ 爭取起碼的速度,還算過得去。

#3 Mamiya-Sekor C 2.8/110 + Kenko PO0.
Spotmeter 40/30: 7,7.6~11+ | OOF 之田園(香蕉、竹林)處亮部 10 ~ 11 as VI+~VII+, à 15 Mtr., shot at f/8(+), 8th, DOF ca. 9 ~ 30 Mtr.; exposure target 9.3 (?)




另一個哏是去(2014)年十一月下旬,[2] 夕照下,一片不再看顧的山坡茶園。半野自生自滅的茶樹生得參差,多因水份不足,長不好,又冒了許多雜草,此自不待言。

茶園裡通常植樹,不知作何用途,水土保持麼,也不見得,遮蔭麼也遮不了幾株茶。半坡是一落白芒,就以此為題(#4、#5)。相機的一秒鐘是比較拖長的,似為本型老機電子快門的通病。

#4 Amid semi-wild tea bushes. Miscanthus on the slope by sunset. NOV 2014.
Mamiya-Sekor C 2.8/110 + Kenko O56. Spotmeter 25/30: (6) ~ (10). Shot at f/22, delayed 1".



另一個景觀,加入山坡沒開墾的林木,並且強調芒花的透亮(#5)。

#5 Mamiya-Sekor C 2.8/110 + Kenko YA3 (O56).
Spotmeter 25/30: 6.5 ~ 9.5, 夕照下坡地中間的芒草,褐色枯草約 7。Shot at f/11+, 1/2.



在 #4、#5 兩格不知道發生什麼事,算是這一捲的中間;上片圈時出了意外,自己的莽撞,讓前三四格都「意外」曝光,搞壞或半壞了。有如原來有些期待的第一格(#6),一個山田角落林木、竹叢,十一月初,時晴。

#6 Mamiya-Sekor C 2.8/110 + Nikon Y48. Spotmeter 64/30: (9) ~ 12(+), shot at f/16, 8th.



練到去年底,風光攝影的曝光技術自信有一定程度,然而用點測光表,當隨時清醒算計,有時多些,有時少些,關乎判斷的品質。也許靠入射式測光表可以輕鬆解決測光,就現在看起來,慢慢來、自己「設計」還是比較適合的。問題更大的還是在顯影過程,本捲是最後一捲,Tmax Dev 用畢(放太久,可謂「過期」);接下來的片子,將會用別的顯影藥劑,使用的軟片也漸漸單純,有助於製作出品質較好的負片。覺得這有點像新手買相機入某家,從此以後便給綁住了似的。


---------------
[1] 〈沖片紀事 (2014-12-24)〉,YOSEF [LINK]。
[2] 〈M645 mid-roll (2014-11-23)〉 ,YOSEF [LINK]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