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-01-27

關於「douane」這個詞 (2015-01-27)

近日歐洲政金情勢動盪,瑞郎爆升,新聞說瑞士人大量跑到鄰國血拼,有時電視上看到畫面,邊境海關的板子寫著「douane」這個模樣奇怪的單字。上網一會兒看著照音標,「douane」要怎麼讀。wiktionary[1] 簡略提到辭源[2] ,赫然有些發見。

按現代法語拼字中,「ou」作為字首或者字中音節,除了獨立標示母音外,還常起著半母音(diphthong,如「W」)的功能。「douane」尾巴拖了個音節,怎麼來的我倒是沒去考究,[3] 專在詞的主體上打轉;加以辭源來自近東,有「(把)關(守)隘」之意[4] 更有趣了。從發音來看,「diwan」、「divan」,德意志文豪 W. Goethe 有著《West-östlicher Diwan》。[5] 此詩集雖然知曉有年,但始終有點神祕感,見如題名中「Divan」是不是和「divine」有些牽扯?

日文稱為《東西詩集》,或許沒能很明顯地帶到 Goethe 當年科學院所致力的「東方西方精神鈕帶」,[6] 其中「傳譯」了「東方」,又書寫了「西方」,在作者偉大且忙碌的頭腦裡頭激盪,往來生趣。《詩集》於是有了作為「文化的douane」和今古歷史樞紐的意義。


---------------
[1] http://en.wiktionary.org/wiki/douane#Pronunciation
[2] http://en.wiktionary.org/wiki/douane#Etymology_3
[3] 「divan」短長音(·—) 藉著半母音(ou)結合脣形、轉化唇音成為「divan」是說得過去的,謂略去,或者吸收了原本的短母音「i」;尾音一個輕的音節則類似德文的現象:Gast — Gäste,由於變音(Umlaut; vowel shift)補綴一個輕音(語音學裡的行話稱作「schwa」)。
[4] 兩個括號裡的動詞,都有「使…成就」,並非主動的意思,故意會為過關(有人把關)當塗、經營來往。
[5] 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West-östlicher_Diwan 按「Diwan」讀作 [divan]。
[6] 「diwan」本身即謂中文的「集」 字,可對應名詞(合輯、集合、集會)和動詞(收集),參 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Diwan。

2015-01-14

紀事 (2015-01-14)

一早飄著冷雨,想拿相機來拍窗外一樹寒梅。想到,卻沒拿腳架(單腳架)用,勉強作業,罷了。再稍後,換兩管鏡頭繼續殺片子,速度可高一檔,上了單腳架。然而心急,M/A 切換者出包兩回。還有一個事後無法解釋的失誤是由於快門按不下去(行程未滿,按得不夠深),過片不得,還想到是不是 film indicator 需要調整、無解,暴按浪費一格。

失誤發覺以全開拍攝(當然是拍壞了)者,都有補拍,耗量也就較多。手動成份大者,一定要仔細再仔細,謹慎再謹慎,心急不妨放下,如要上廁所先去上,肚子咕嚕叫先去吃早餐。最好上腳架慢慢磨。我認為急躁和頭腦清醒與否更有直接關係,身體狀況良好,頭腦也比較清晰,便急不來。昨午後在外攝影,用的也是轉接的手動鏡頭,要手動 stopdown,可說一切順利。[1] 順利也好,頻出錯也好,實在是自己的責任。器材只是器材,有他的操作要領,是死的,沒有意識和使用者過不去。

數位相機轉接能不出錯,傳統機也能不出錯,全急躁壞事。把一件好好的事情,都做到冒火了。

稍晚些時候,光線更充足,數位相機轉接 M645 80,是和 135 長鏡相類的視角—其實稍廣些—,能拍的東西也是類似,又多侷限—要不為何有「賞花勝境」,許多繽紛花樹實在能自己種得—。照早些的曝光組合,於 f/4+,快門算計要快個 stop,先以 -1.0 看看(#1),250th、200ISO。

#1 M645 2.8/80 N,f/4+


如果以原意,125th、f/4+、200ISO,可能會明顯過曝。稍修改,再得到 #2 —有點「移焦」,取景處理得不夠細緻,不喜底邊的散花,也因對焦「滑」了,凸顯側邊的雜枝,本可隱去它。

#2 M645 2.8/80 N,f/4


昨日以 Super-Takumar 3.5/135 所攝(#3)。此幅對焦約 6 ft.,「正常」拍攝;加接寫環就近視,不行。

#3  Super-Takumar 3.5/135 mod. I,f/4+


這 Super-/ S-M-C Takumar 3.5/135 乃至於常見平價地位的 5E/4E 3.5/135 都是 Ernostar,咸認為 Sonnar 的前身。[2] Super-Takumar mod. I 這管是末組兩枚膠合為一組,算是具有更好的色散修正能力。Super-Takumar 3.5/135 mod. II 和 S-M-C 版(和後繼的 K mount)都是較基本的四組四枚。除了「Sonnar」鏡頭外,收了幾管各家製作的 3.5/135 「Ernostar」實在性能都不錯。只剩 Steinheil Culminar 沒使用過,且它和這些「Ernostar」有點距離,它是「Tessar」。

網上有磨鏡達人云此鏡為 Sonnar,實有過譽。[3] Asahi Pentax 的黃金時代產品,這個規格比較需要注意的是

Super-Takumar 3.5/135 model I 4G5E (外觀有漸次變異)
Super-Takumar 3.5/135 model II 4G4E =
S-M-C Takumar 3.5/135 4G4E

在快門速度允許範圍內,這些好鏡頭大可使用全開至 f/5.6,全開已有不錯的表現,只是長鏡避免憑空手持的好。


---------------
[1] 〈紀事 (2015-01-13)〉 ,YOSEF [LINK]。
[2] 參「no-X」發表於 mflenses 【List of lens diagrams: triplets, planars & hybrid lenses】,2009-12-04 ff [LINK]。
[3] 〈收老鏡 Super-Takumar 135 早期版本 (2014-09-27)〉,YOSEF [LINK]。

2015-01-13

紀事 (2015-01-13)

午間空閑多打了幾格 RDPⅢ。Color-Skopar 50 之後,換 CZJ T50,看看兩個所謂不同檔次的 Tessar 相比孰高孰低。不是嚴肅的比較,因只用了單腳架,主要可看鏡頭發色(color rendition)吧。由於 M42 環裝卸嫌麻煩,身上便帶著另外兩個都是 M42 頭,Auto-Takumar 55,看看它的真面目—前題是曝光沒大錯才是。然而使用時機和前面的都不同,不是在相同的基礎上具代表性,只能以一般的風光攝影看待。[1] 並沒有絕對要求拍一樣的東西做「評測」,何況沒有帶三腳架;換鏡頭拍著玩,就算發現不同也是主觀認定的多。

兩個 ø49 的鏡頭,加了 UV 之外,著應用新買的 28Takø49 矩型遮光罩,挺不錯的。兩個白點對齊是放鬆,錯開是收緊;[2] 正常狀況不容易扯下。

前次用 Color-Skopar 便發現,主觀以為透過藝能轉接環,相較於裝上一般 M42 頭,KM 的 TL 反應完全失去參考性。這些轉接的鏡頭都得手動縮光圈,「一般」 M42 有 M/A 切換—這一點,Asahi-Pentax 做得很認真—或者 DOF-preview,DKL 轉接環只能「全手動」,儘量考慮到足夠景深才是。只要對焦目標稍有距離,f/5.6(+) 到 f/8(+) 在林間可算是很夠了,又是 Tessar 類通常表現良好的時候—這是在小片幅上說的。以 zone-focusing 進行,又不需要收到極小光圈,必須先 stopdown 者也不打緊,只要觀景窗還看得見,管 framing 就是。

捨棄樟樹蒼勁粗枝、樹頂綠意透光,和可能的 sun star:拍來好看是真的,但幾非自己的東西—太少個人發見的 motif。

回來收拾器材時忽然發現,原廠轉接環現出有個筍頭,在數位相機上沒有的,很可能相容於後期 Super- 到 S-M-C 時代的連動桿,就是不知和改 K mount 之後,同個位置的機關是否一樣。


P.s. 晚間如預報地下雨,明天是個雨天。還好乘風和日麗時去過「秘境」, 否則雨後一日放晴,農徑水草泥濘將是行不得也。


---------------
[1] 交互參照〈紀事 (2015-01-11)〉,YOSEF [LINK]。
[2] 〈ø49 Tak 28 遮光罩「開箱」 (2015-01-08)〉,YOSEF [LINK]。

2015-01-07

紀事 (2015-01-07)

天候又轉陰冷,屋後梅花大開;屋旁還有一株,花況落後。拿出少用的 35-70 手動變焦鏡,收光圈還行,邊緣除了落在焦外的成份外,論解像顯然不行。是數位 sensor 都已顯出不堪,24×36 會很慘。[1] 哪天用 K 機拍 Pan400,再特意用它看看,必須用 f/5.6+ 至 f/8。半年前的經驗,它的廣角變形雖然相對嚴重,基本上謹慎使用是可以的,要儘可能用腳架。自從 400TX 以來,和現在剛開始一捲 RDPⅢ,多是手持。其中有比較慢的,15th 尋到支撐,手肘有靠;一般 60th、125th 都是憑空拍攝,檢討起來有點罪惡感。以後攜行考量之中,好歹帶個單腳架吧。

變焦鏡在我的攝影和器材配置兩方面來說,實在是雞肋,然這個鏡頭還沒有經過 blanc-et-noir,怎麼也覺得沒真磨透不好隨便脫手,有些期待便是。它用 ø55 mm 濾鏡,現有中黃可用,也可以轉另一塊 ø58 mm PO0。



昨以 Mamiya-Sekor 2.8/80N 轉接 K-r,焦外奶得很,但是出現了不喜歡的 over-glow。



新年開工,Zorki 寄去修理,檢測各項處理費用都還好,然而有三:退片齒輪定位軸、bulb (和快門組)、測距儀得調整,估價加起來還不少;上一批 Canon P 和 Steinheil 的整修費用也是好一筆(對焦筒的 re-lube 算得滿高的?)。不論是低價的俄機,或者是很有一點身價的 Leica,能留到現在,能維修起來,都好。

常看到好多年前的論壇訊息說俄國光學產品總是踩到地雷,便宜所以無所謂云云,我以為很不對。再者,以前多道聽塗說,加上粗淺的使用經驗和印象,憑著「天下相機差不多」不注意使用方法,操作不如意或是搞到故障在所多有。數位時代還有個例子:Helios-44-2 的 preset,誤解為光圈環裝反,其實 preset 有幾個形式,機械設計也有差別—有的具有兩個環,有的只有一個可動環,加上鎖定按鈕,如我使用的 Tele-Ennalyt 3.5/135 塑膠鏡—,講出一些類此的評語只有弊大於利,而不是增進攝影趣味。

「太陽神-44」是個不錯的鏡頭,但循「物以稀為貴」原則,它產量巨大所以相對便宜,並不是狗頭。它肯定地是性能不及新銳鏡皇,好壞只由人運用,有的人只拿來做「特效」算是賞識它的某些表現。觀察到一般幾以玩票心態—有幾人真去搞「pure photography」,真拿了 M42 相機來用?—並不能真正認真對待它,更讓俄頭在一般 dSLR 玩家之中,始終是低檔、特效狗頭。其實俄國鏡頭之中,除了此太陽神外,仍舉得出比較有名且有實力者,然而話題性則較為不如,也就鮮少受到注意。在「旁門」之中,譬如 Industar-22 標準鏡頭,和 Jupiter 品牌是受到相當認可的。玩俄頭雖然大部份是由於門檻低,但他自有特色和能耐。

目前的攝影器材、耗材很夠用,沒有要「升級」4×5 或者再收一部中幅機—小幅已然定下,相機要麼用到報廢,135 鏡頭只有出,不會新增—,倒是收了個 ø49 mm S-M-C Takumar 3.5/28 的方形遮光罩,M42 幾個中短焦距很有得用,特別是「和平一號」。既然取得 ø49 mm 中黃鏡,認真來說配置適當的遮光罩有其必要。圓形的會切角形成暗角;以特地設計過,邊角向外拉的矩形配合 frame,才是比較適當。


---------------
[1] 不要放得巨大,應該是還好,前提仍是拍攝時穩定,力求提高銳度。用於數位相機經驗比較不討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