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-10-16

film #022/025 沖掃 (2014-10-16)

昨帶著 Bessamatic,很輕易地在城裡打完最後幾格。原本預期兩格,實際有三格,總比顯示的要多。拍完就不能再順利過片,將迴片推到「R」,開始轉,有些辛苦的。機械相機上,X-Tra 400 拍了 39 格。和七月、八月的一捲使用同樣的軟片比起來,Voigtländer 的鏡頭「發色」鮮明、色彩還原性能佳,捕捉細節和過渡比起現有的 M42 鏡頭要高上一著。

雖然前後經歷一個半月,沒拍什麼好料,倒是牢牢實實地摸過這臺經典相機。快門葉片(Zentralverschluss,五片)可能真稍有點黏滯,不很確定。一臺單反機,可以透過觀景窗看到切實的視野— SLR 相對 RF 的優勢—;配備非瞬回反光鏡[1],在相對高速下,性能、操作和攝影型態類似 rangefinder,很好使的。從實用面看,我是 50-guy,沒打算要買 Skoparex 35。









另一捲用 M42 機 Edixa Prismat。Takumar 顯得清淡,還不失為好鏡頭;德製老頭(Meyer Orestor)基本表現差不了,不過我只有用來拍荷花。

→ Aus Jena T 2.8/50 東蔡狗頭。



Auto-Takumar 1.8/55 (1962),有點耀光的樣子。「清淡」不是說這種 flare、over 的味道,Takumar 「發色」就是比較清淡。


→ Auto-Takumar (幾乎是前期的 Super-Takumar)



→ Auto-Takumar 1.8/55



→  S-M-C Takumar 3.5/135



→ Orestor 2.8/135



→ Orestor 2.8/135[2]
 


前蘇聯鏡頭的光學設計是相當有水準的,就是那抗耀性能在我自認謹小慎微的人手裡,竟然還是發生悲劇,且是前所未有。拿到沖好的負片上就見一個嚇人的大圓點!不是對著太陽,太陽在頭頂斜上,幾乎是午間角度很大,這樣也不行。

→ Mir-1V,人家祠堂前。[3]



Mir-1V,外島風景。天涯的偏光鏡對它還是太厚…發生暗角。補償 2 stops 不覺得有什麼效果。




→ Mir-1V,外島風景。悲劇的耀光(午間頂光)。



→ Mir-1V,沒有發生耀光時,一切都好。




→ Mir-1V,點狀光源和 OOF 過渡都在掌握之中。




--------------
[1] Non instant-return mirror,過片、快門上弦才降下(過片上弦同時,「古乖」一聲,就是反光鏡降下,遮光簾闔上的聲音),曝光時只上不下。
[2] 比較數位相機用數位鏡頭 DA L 18-55 AL 的調子

[3] 曾以變焦鏡的相當焦段拍過,見〈影像紀事 (2014-07-11)〉,YOSEF [LINK];該影像調整水平的結果,還看得出外括(barrel distortion)


以及變形校正,調整幅度不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