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-05-27

攝紀 for 2014-05-03

記一幅可以再去補考的照片。[1]



教堂聖母像前白麻花花崗石 Fontaine 部份。M645 2.8/110 + PO0,沒加遮光罩,沒帶快門線。測光表輸入 ASA 32、1/30:
8:III+/IV-, - 8.5 -9:f/4 - 9.5 - 10 - 11 - 11.5
f4(5), 1/30 → f/11+, 1/4, 1 expos., portrait
使用軟片是 Fujifilm Neopan Acros 100,EI 80,用 Kodak Tmax Dev 1:9,十分一刻,液溫 20°C。[2] 曝光取得不錯,就是相機漏光[3] —背板底有漏光,一拿出來就「燒」了,何況在太陽下放了一刻鐘有,這一格也因此災情慘重。哪些災損呢?漏光處正好是塑像的腳部,有些符號(象徵)都被燒掉了,失去作為場景的暗示,或者塑像本身的暗示。此外則犧牲掉原可看見的少少積水。不過,下回會試著稍更動取景範圍—或者低角度—,主要就放在 fontaine 上。腳架全開已經抵住其外緣護欄,沒法更靠近,只有在描寫的元素安排上做文章。[4]

M645 送去維修,除了基本的阻光海綿外,還有快門整調(快、慢速)。由於它是電磁快門,並不是全然樂觀。基本上,1" ~ 1/1000 可用即可。感覺在中間偏右稍有點曝光異狀。


---------------
[1] 〈紀事 (2014-05-03)〉,YOSEF [LINK]。
[2] 〈沖片紀事;M645 得先維修啦 (2014-05-20)〉,YOSEF [LINK]。
[3] 〈紀事:器材送修 (2014-05-21)〉,YOSEF [LINK]。
[4] Linhof 腳架由於有內支架,稍收攏得到更高的高度,同時還有相當載重性能。可藉此更靠近目標,要不,可還真的愈有需要一管 4/150 了。

2014-05-25

攝紀 (2014-05-13)

一幅 Auto-Takumar 1.8/55 (前些日子送 CLA 了,希望能真正修好光圈定位)帶天光鏡的彩色攝影。[1]

Mamiya-Sekor 1000 DTL,Kodak Gold 200,天氣陰雨。靠相機的「A」(平均)測光,[2] f/8-,1/125,手持。這應該是很原味的 Asahi Pentax,儘管不是正片。瓜的黃花有點爆,但上漆了的路邊矮牆感覺相當紮實,黃色鮮活。



瓜藤垂至地面,生了個瓜果,可是取景時發現有個垃圾礙眼,只好捨得了,從斜上方拍更直接的 motif:改裝成花缸的貼磁浴缸。

至於這鏡頭的「直系孫輩」版,SMC 1.8/55,猜想 rendering 不會差很多,甚至因為「SMC」而有更大的對比程度。SMC 標頭系列據說用上氧化釷鏡片,Auto-Takumar 沒有上榜,不是輻射鏡頭。[3]


---------------
[1] 見紀事 (2014-05-13)〉,YOSEF [LINK]。
[2] 雖然多花些錢整修時修理過測光,但是「S」(6% 點測)表現很差。
[3] "Radioactive lenses", camera pedia [LINK]。

2014-05-03

紀事 (2014-05-03)

下午帶著 M645 和「人像鏡」 2.8/110 去寫生一座雕像,或者其前首的 fountain。最後決定拍後者,帶到一點雕像上的象徵作交代。發生一件小事。
今天出去拍照的時候,
有一位女生問我說:
先生你的相機好特別好特別
是不是哈蘇還蘇哈的?[1]
我猜他要的答案是「這是哪牌子的什麼相機」,可當下難以決定怎麼回答。要包括機型嗎?要解釋嗎?既然提到哈蘇,才拿捏到要回答什麼。這是 Mamiya 645…第一代。事實上,是第一代的第一次改版,稱它在 Mamiya 家為第一代 645 SLR 是不錯的。

接下來,哈蘇方方的,我這個比較小些。沒多提雖然片幅大一點,哈蘇基本套組比較輕。

用 SLR 習慣拍得很慢、很少,求精準而已。大致 frame、對焦完了,要加濾鏡—想用口徑大一級,62 mm 的 O56/YA3—,發現漏帶濾鏡轉接環,也因此不能加遮光罩,囧,好在有可用的濾鏡;[2] 鏡頭吃光的情況不嚴重,但有遮光總是比較優。購得濾鏡尺寸大小不一,不能盡如人意;東買西買也是挺花錢,能夠通用即藉轉接環通用。

還忘了帶快門線。現在只有一條新買 Nikon 的(AR-3),舊的說壞就壞,修兩次也一樣。發現少了兩樣配件,主題拍完了就只想回家;還有別的東西可嘗試,但另擇期吧。剩四或五格,只拍完三分之二,再要一陣子才能完結。預定用 Tmax Dev 1:9,8:45 至九分整於 24°C。[3]

半個月前遇到攝友見這快門線說不錯。[4] 的確做工不錯,就是嫌短了些。舊的說壞就壞,修了兩三回仍然不堪再用。這種東西有點長度比較好,就擊發快門時,也會有些許衝擊;人云藉著長的快門線可以減小此衝擊。

濾鏡轉接環在家裡,以後一定要好好兒帶著;備用電池一陣子沒帶在身上,也放在配件包裡才好。


---------------
[1] 異想天開,採兒歌「昨天晚上我又夢見到/有一位小天使對我說…」節奏。
[2] 58 mm⌀,是一片 PO0 (或者 X0,黃綠色),算是可用;身上同口徑的 R1 又要更慢一格半,且沒有效果優勢。依舊版 C 鏡資料,(舊,第一代)M645 鏡頭群除了超廣角(45 mm、35 mm)、超大光圈標頭(1.9/80)與 500 mm 超望遠外,多為 58 mm 口徑;不同口徑者也即 67 mm、77 mm ,頗為規則。新版 N 鏡品種較多,但規格大同小異。
[3] 今上午沖了 KM 拍完的一捲 Neopan Acros 100,時間拖過頭,有意用控制好的、接近的條件進行一次。M645 用同樣的片子,設定低三分之一格,EI = ASA 80。見〈沖片紀事 (2014-05-03)〉,YOSEF [LINK]。
[4] 遇到 P67 攝友,成了人家鏡頭下構圖元素的那天。見〈紀事 (2014-04-19)〉,YOSEF [LINK]。

沖片紀事 (2014-05-03)

天候不差,溫暖、多雲時晴但風勢較強。上午預備出門,先在房裡把尷尬的後幾格打完(Neopan 100 135),貓咪,拍起來又意猶未盡,三格(至 #37)過了,底片用罄。隨來準備沖片,門暫不出也沒關係,沒決定目的地和主題—對於拍什麼和「我攝影」的內涵最近還特別批判了些。

想到也許在店掃之前,如果背光有解,可以拿 M39 鏡當微距鏡來自拍(底片掃描),先睹為快哩! 最好是 120 也下午出門繞繞拍完吧!

此前自以為的技術是蓋的,迴片仍整個迴到罐頭裡,只好小心翹開;上片很不順,又一次。一開始是片圈沒就位(135 寬度,但沒有咬緊),然後是中途卡住,彎摺,一再重複。最後的解決方式竟然是從片軸剪掉,從尾巴上起,一次搞定!不知頭尾之間有什麼差異。掛晾時可見許多類似指甲掐過形狀的痕跡,其實就是曲面碰過片圈「牙」的折痕,其他傷痕倒是不明顯。此外從齒孔看來,顯影有出一些問題,留有一些細細斑塊,但影像區域則沒有觀察到「奶油」之類。 少數幾格有「透明寬帶」的失誤。

Kodak Tmax Dev 1:9 (10 份),水溫 24°C,八分半至九分,[1] 實際拖到十分鐘。整體來說是過度顯影了。粗略見過人說新型 Tabular 乳劑相對傳統乳劑的顯影時間拉長,和結果有成比例的相關—或者反過來—;現代乳劑在顯影過程中過了最優的曲線,變化反而顯得急遽,故曰較不好玩,需掌握在一定程度之內。我想這也確實是「現代」的性格,趨於標準化,減少變異。

定影仍加兩針筒(20 mL)補充,這回定影過程搖得較少,想像就如同測試片泡在藥水裡漸漸變透,比較不同於顯影的還原反應,要靠搖晃更新作用成份。

貓很難拍,但絕大部分因為是想拍時器材不在手邊,等拿了器材牠覺得煩了或是不知什麼緣故總要走開。生活顯得貧乏無趣,不如下一捲常帶在身上,相信很快就可以拍完了。

P.s. SMC 55 好像還沒有拍過彩色哩!


---------------
[1] "Recipe (dev times) for Fuji Neopan Acros 100 in Kodak T-MAX 1:9" by costigaj, FilmDev, 2011-05-09 [LINK].